《书谱》的入笔与收笔,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一、《书谱》的入笔与收笔,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草书的起笔与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需要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大到横竖撇捺,小到一个点都是有这个动作过程的。比如起笔时要一气呵成,所以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时才能信笔写出很好的效果。收笔则与起笔同样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就拿草书来说,唐代的孙过庭不光理论厉害,实践也绝对行。孙过庭的《书谱》在起笔收笔方面就非常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别是对笔锋的熟练掌握与使用令人叹为观止。 一、起笔 孙过庭的起笔十分爽利,确实做到了一气呵成。在临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学习《书谱》的入笔方法。 1、起笔的角度。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王羲之的《兰亭序》起笔也基本都是露锋,要不孙过庭那么推崇王羲之!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变化太丰富,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露锋 藏锋 3.起笔的轻重。《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轻起笔 重起笔 4.起笔时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书谱》的行文十分流美,一点都不会有阻塞的感觉。虽然连笔不多,大都字字独立,但是字与字之间的笔意上的连带使得章法上出现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笔时与上一笔的笔意上的连带关系,走笔要有势的关系,不可一笔一笔独立开来。如“志”的第一笔横画以及“俯”的第一笔撇画。 二、收笔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笔而不去关注收笔,这是不对的。古人对于收笔十分重视,无不小心翼翼。有来必有收,这样一个字才算写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块。 1、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同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例如“无”字横的收笔和“令”字最后一点的收笔。 3.放收。这种收笔方法在《书谱》中运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收笔时,孙过庭一般有一个提的动作,导致出来一个小小的锋尖。“互”字第一横的收笔很明显。有些笔画收笔时,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 有些笔画为了承接下一笔,眉目传情,放收时要注意笔断意连。 4、锋尖送到末端。收笔时最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应当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这样字才不会轻浮,显得沉着一些。
二、《书谱》的作者是谁?
唐朝孙过庭现在的一般常指香港书谱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杂志
三、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吗
孙过庭《书谱》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
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四、在书法创作中,按照书谱的风格,把小字写大时,写一横时进行怎样的变化,才能效果更好
书谱为小草,点画扁,薄,峭。有大量的偏锋,侧锋。
这样的特点,如果要写大的话,线条的质量不能完全按照原样来书写。
写成大草的话,还是要以中锋为主,线条一定要厚实,笔和纸的摩擦力要加大。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