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关于康熙的真正历史
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1661--1772在位)酷爱书法,他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与我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长寿,而身强健。复有能画的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玄烨主张“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过去有人认为勤奋、刻苦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长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玄烨认为书法家为写好字,在挥毫之前,总要“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其效果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他还举例说,古代长寿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如书写“九成宫”的唐代书法家欧阳洵,终年八十五岁;写“天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岁;写“玄秘塔”的柳公权,八十八岁才去世。可见玄烨的这一论断,确实是经过一番考证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紧张的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衰老的速度反而会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须保持脑力和体力的活动。然而现在的中老年退休后工作量和运动量都较小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运动,同时也需要大脑的思维运动,这两者的具全是延年长寿必不可少的。而书法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所以说书法可以令人长寿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而康熙皇帝级够从书法家长寿的现象中,观察到书法可以令人长寿的奥妙所在,这不得不令人信服且佩服。
数学解方程时,人们总会碰到元、次、根(解)。不过,你知道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元、次、根(解)(当然只是指汉语译名)是谁创造的?说来你也许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个抱负远大、好学上进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地理,还学拉丁文。康熙大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并不轻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还能够勉强对付着,而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不过,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听不懂,就请老师再讲一遍,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扫除了很多障碍,提高数学效率。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在清朝皇帝的御膳谱里,除了山珍海味和各种精细食品外,还有一种粗粮:玉米粥。在德龄著的《清宫琐记》中,就记载着慈禧太后爱吃玉米粥的事。那么,玉米粥是怎么进皇家食谱的呢?
相传,康熙皇帝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快马加鞭,紧追不舍。这时,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里去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只好策马往回走。走了一会儿,突然见前面有灯光,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康熙勒住了马,从窗子里看到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菇和一大盘凉菜。香味一阵一阵扑鼻而来,真是馋人。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农舍,向一家人施礼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山里人直爽好客,一听说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到上座。康熙略略客气几句,就和这一家人吃了起来。康熙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样香美的饭菜。但是他最爱吃的还是玉米粥,又粘乎,又爽口,样子也好看,就像珍珠粒一样。康熙一连吃了三碗。这家人见他实实在在,也很高兴。
康熙吃完饭,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说:“不是,我家没女儿,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子在家种菜做饭。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子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去。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便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电视剧中,有孝庄给顺治下毒的情节,顺治的归宿也以出家告终。事实上,顺治死于天花。死亡时间为顺治十八年六月初八。
在教育儿子方面,至少在顺治婚姻问题上,孝庄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幼的皇孙身上,要求玄烨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帝王规范。玄烨出痘痊愈后,孝庄就让他“入书房读书”,还让皇孙随从“站班当差”,同大臣一起参加各种跪拜礼仪。
玄烨当上少年天子后,孝庄常给他讲“得众则得国”的道理。一次,祖母当着王公大臣的面问康熙的志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诲回答说:“惟愿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一回答着实令在场的官员称赞不已。
随着鳌拜专权问题的日益严重,康熙在祖母的支持和策划下,开始实施擒鳌拜的计划。当鳌拜到内廷觐见康熙时,内侍将一个折腿椅子请他坐。康熙命赐茶,内侍用一只经沸水煮过的碗盛茶,鳌拜接茶时因炙手难耐,茶碗猝然坠地,鳌拜屈身拾碗,身后的内侍趁势将他扑倒。《清史稿》记载说:太后不干预朝政,朝廷每有大政,康熙“多告而后行”,委婉说出了孝庄在康熙朝前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因此对祖母有特殊的依恋。一次,孝庄去五台山礼佛,康熙备下八人抬暖轿一乘。因考虑到轿夫行走山路不便,孝庄坚持乘车上山。康熙暗中令轿夫随车后行。由于山路颠簸,乘车实在不稳,孝庄面露难色。这时康熙命轿前行,来到祖母面前。孝庄大为感动,抚着孙儿的背赞叹说:“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在75岁高龄时病倒。康熙衣不解带,睡不安榻,昼夜守在祖母身边达一个多月之久。
宫中神秘侍女――苏麻喇姑
历史上,苏麻喇姑确有其人。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部一个牧民之家。确切的生年不知,但从她作为孝庄的陪嫁侍女来推算,苏麻喇姑应该比康熙大40岁左右,应是玄烨的祖母辈。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册封五宫后妃,孝庄被封为西永福宫庄妃。也就在这一年,苏麻喇姑作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满族衣冠服饰。这说明她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对满、蒙、汉服饰有精深造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她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办理各种事情,是孝庄身边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宫外避痘的几年间,苏麻喇姑确实担当了教育玄烨的重任。《啸亭杂录.苏麻喇姑》中记载,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从现存的朱批档案中可见,玄烨的满文写得相当好,而康熙的这一成就,正是苏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结果。
康熙即位时虚龄只有8岁,但从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年龄上看,无疑是早熟的。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庄的旨意下,于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时康熙只有11岁。再看此时的苏麻喇姑,至少应在50岁左右,与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暧昧关系。而她爱慕汉人伍次友等等,更属子虚乌有。
苏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癣”,《啸亭杂录》说她一年中从不洗一次澡,只有除夕那一天,用极少的水对身体进行擦洗,然后将“秽水自饮”,据说这是“为忏悔”。至于“忏悔”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嫔礼”安葬在孝庄的昭西陵侧。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i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G。传位给胤G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G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G之四子弘历(未来的干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G矫篡遗诏。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家族列表
父亲顺治皇帝
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
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
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妻子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i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干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干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干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干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壳惠皇贵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允禄、允|,允|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I,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K、允。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A,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i,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G,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T,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K,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能睬淄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_,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m,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I,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t,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G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有一个记录片
叫清宫秘档
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的
历史很准确
你看看吧~
书~你看下清史吧~
一般的小说你就别看了,,,容易误导你
电视剧都有戏说成分
不可为鉴
康熙八岁登基,有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历史上真实的康熙与鳌拜
顺治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索尼的资格最老,威信很高,但年纪老迈,畏事避祸。遏必隆亦出自名门,为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后,屡立战功,与鳌拜交好。而苏克萨哈为正白旗,先时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亦受顺治帝重用。四辅臣中,索尼列名第一,能够得到大家认同,而苏克萨哈因是公主的儿子,且反戈一击,揭发多尔衮有功,列名第二,就较勉强,尤其是资格老,军功高,而名列第四的鳌拜很不服气。当时,朝廷中存在三对矛盾。
第一,黄白旗之争。从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带兵入宫,张弓挟矢,要和两白旗兵戎相见。后来幸而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朝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更换圈地的利益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当权,偏袒正白旗,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康熙时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他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清史稿鳌拜传》)。圈地已过去二十年,如果黄白旗换地,牵涉面太广,骚动过甚。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以“旗人安业已久,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为理由(《清史列传》二册),加以反对。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进步与保守之争。清朝入关后,在如何统治中国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顺治帝认为,采用汉族的制度,吸取汉族的文化才能使清朝长治久安。而四辅臣缅怀满族的旧制度,旧习惯,主张退回到旧时代中,“率祖制,复旧章”(《清史稿索尼传》),凡事都要“遵照太祖太宗例行”(《清圣祖实录》卷23)。对汉族则施行高压政策。顺治帝刚去世,江南就发生“奏销案”,“江苏省逋赋绅衿一万三千五百十七人;下部斥黜有差”(《清史稿圣祖本纪》)。探花叶方霭只欠交赋税一文钱,亦遭处分,故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谚。康熙二年又大兴文字狱,庄廷钅龙因修《明史》得罪,株连甚众,刑罚残酷。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打击不遗余力。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