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正确握笔姿势历史由来?
一、硬笔正确握笔姿势历史由来?
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文字的最早出现,而书写的方式有几千年了,它也有自身演变的过程,主要是随家具的变化迫使自身出现了握笔姿势的演变。
汉代是低坐起居时代,人们作书的执笔方式是“三指斜执笔法”,人们跪坐于席或踏上,往往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而书,执笔右手没有凭借,手肘、腕均悬空。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握住笔管,以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弯曲不起握管作用。这种握笔姿势称为“单苞”执笔法,启功先生称之为“三指握笔法”,和我们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接近。由于手执之卷略向斜上方倾斜,执笔姿势也得向斜上方倾斜,所以后人又称之为“三指斜执笔法”。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执笔学士握笔姿势可见这种方法。
后来发现其中可能还有遗漏的部分,就是三指斜握笔法之前,可能还有双指握笔的过程,但留存的历史说明比较少,只在一张古代绘画中看到,但这种握笔姿势肯定也符合握笔演变的进程,所以也不能否定。
二、五指执笔法是谁提出来的
王羲之、王献之。
五指执笔法一般指五字执笔法,书法术语,执拿毛笔方法之一,由王羲之、王献之传下来,经唐代陆希声归纳阐明( 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具体介绍
1、L: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大指的作用。L即指按之意。以大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L住笛孔一般。
2、押:执笔指法之一,亦作压,指“五字执笔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约束、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3、钩: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
4、格: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之意。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
5、抵:执笔指法之一,指“五字执笔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三、关于唐人的执笔方法
用笔的第一步是掌握控制毛笔,如何掌握控制毛笔,直接影响到如何使用笔锋,因而书法理论家很早就开始注意探讨这个问题。 传晋代卫夫人《笔阵图》是较早的一部指导初学者的著作,其中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并具体指出:\“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没有说明如何用手的各个部位来控制毛笔,而着重谈书写不同的字体时应握住笔杆的什么位置。这也是执笔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往往为学书者所忽视。 唐代是对执笔法研究有重要成果的时代。传虞世南所著《笔髓论・释真》说: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承续《笔阵图》的意见,强调书写不同字体应当担在笔杆的不同位置,但更重要的则是提出了控制毛笔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指实掌虚”,分别强调了指、掌在执笔时的状态,在执笔法研究的历史上意义重大。传李世民《笔法诀》说;\“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攀,掌虚则运用便易。”不仅对虞世南\“指实掌虚”的提法进一步说明了理由,而且增加了一条\“腕竖”,影响也十分深远。孙过庭《书谱》中原应有关于笔的\“执、使、转、用之由”的内容,但今本已经不存,十分可惜,不过可以肯定他是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的。张怀哉飧鑫侍庖步辛颂教郑\“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馀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运转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所谓\“浅、坚,深、束”,指的是手指执笔所用的部位和用力方式,辨析精微,对执笔法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
四、分别说说毛笔的执笔方法和硬币方法
一、毛笔的五指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是用L、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指实,就 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要实实在在地执住笔管,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 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执笔要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 稳定。”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掌虚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松,否则手指和腕部就会僵直、紧张,不利于运笔。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
腕平,是 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写字时是通过腕部将力量传送到笔锋,为了便于运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竖二者 是互相关联的。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因为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
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二、传统的执笔理论,有很多不同提法,不妨诠释一、二列举如下: (一) 龙眼法:就是四个指在笔杆一侧,拇指与食指的虎口处呈圆形,即称为“龙眼”。 (二) 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的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象凤的眼睛,即“凤眼法”。 (三) 回腕法:执笔若“龙眼法”,所不同是将腕悬空兜回,传清何绍基擅用此法,用人很少不宜提倡。 (四) 单包法:是指笔杆外侧只用一个食指,与现在执钢笔方法相似,宋书法家苏东坡使用此法。 (五) 拨灯法:(一说拨蹬法)拨灯,取意为手执柴棍儿拨油灯芯,即轻灵、宽松之意。至于“拨蹬”是因执笔的拇指、食指合起来象马蹬(镫)状而名。也有因蹬、灯通假而诠释。 (六) 五字执笔法:是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积极倡导并极力推广的。五字依次为:“厌、压、钩、格、抵”,此法与“拨灯法”实为一法。 (七) 挫管法:“立势俯写”时,与坐势比较,执笔的高度发生变化,笔杆的角度也随之由指尖竖立改变为虎口处,五指均处于直挫状态,故称挫管法。 以上各项执笔法,还不尽然,还有不同的执法。然而,不管采用那种方法、什么名称或什么主张,给书写带来便利是最关键的。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