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怎么样入门?
1、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
2、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毛笔书法入门者应该怎样学习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买那种简单入门初级字帖,然后临摹练习,书法练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有点枯燥,所以你要坚持练习,加油哦!!!
楷书最好学习 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 或柳公权 四者选其一。建议你报个班吧,这样的话,有专业老师去指导,会少走一些弯路,学的也比较快,比较精确。我家小孩在品尚报的班,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老师挺负责的。
建议从楷书开始练习吧,可以先买个自己喜欢的字帖临摹练习,买的话就是要买初级字帖,然后注意练习握笔和坐姿,按照字帖进度,慢慢练习基本的笔画和偏旁部首及间架结构等。如果你有条件的话,可以报个书法班,找个比较专业的老师学习指导,这样会更快些。
书法毛笔和绘画毛笔有什么区别
无论绘画(山水)还是书法都要选对笔,但是毛笔本身对这两者的分界并不明显!中国自元赵孟頫后就形成了书画一体!
如:狼毫适用绘画的竹,适用书法的瘦金;羊毫适用绘画的云彩,适用书法的小楷...等等
现代倒是有种工艺用毛笔,扁平扁平的,不像传统毛笔那样圆润!
下面这些毛笔既能作画也能书写,差别不大,但是一旦作画的笔就很少再用于书法,因为已经伤了笔心,写出来的字可能不那么好了!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的区别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从书写工具、执笔方法、书写感觉和欣赏角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硬笔书法
1、什么是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具有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等特点。它与毛笔的区别在于变软笔的粗壮点画为纤细的点画,去其肉筋存其骨质。
2、硬笔书法有什么特点?
学习硬笔书法不仅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水平,还要注重其实用价值。而要体现其实用价值,就必须做到书写上的正确化、规范化、匀称化。
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是那个用软笔创制的汉字字型,这是不可以违背的,否则将不能被认识。
因此,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汉字传统的风格来。软笔、硬笔有其特性,硬笔写出来的汉字有什么特点哪?当我们用“模糊”的思维方式,把软笔书写的笔划看作是“面”时,我们也可以把硬笔书写的笔划看作是 “线”。我们把硬笔的书写笔划看作是“线”还因为它基本已经不能表现软笔笔划在线条粗细变化反差上的表现力了(异型硬笔除外)。
硬笔笔划仅是线条,传统的 “使转”技法也就失去了它的运用意义了。如此说来,硬笔书写的汉字就只是线条的组合,很有点清代创制的“钢丝篆”的味道。
3、怎样才能写好硬笔字?
1)要有正确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2)要学会看字帖;
3)要学会正确的运笔方法,并写出自己的个性。
4、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身体坐正,两腿自然平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纸要放正。要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写字时,首先注意姿势,纠正错误姿势。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5、你会正确握笔书写吗?
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论文— 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
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
囗 李文采
几年前,人们一直以为钢笔所书只能是钢笔字,而不能有书法艺术,现在的情况却改观了。
在钢笔书法热潮中,《中国钢笔书法》、《中国钢笔书法艺术》相继诞生了。它们与毛笔的《书法》杂志遥相呼应,似乎书法的天地正一分为二──钢笔书法;毛笔书法。
然而,只有在钢笔书法的天地里才有“钢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称谓,在毛笔书法的天地里,对自己只称书法就行了,对对方呢,客气的称“钢笔书法”,否则就直呼“钢笔字”,可见毛笔书法在书坛上仍然处于独尊地位。
论者即使承认钢笔书法的存在,却又认为必须“依附”于毛笔书法。钢笔书法的这种窘境如何才能解脱呢?解脱的办法是有的──世上各式各样的理由根据各人的需要,历来都是满山遍野地生长着,正等待着人们去受用,就看你有没有本事寻找。
钢笔书论家首先推出“硬笔”和“软笔”的概念,然后,让钢笔作为硬笔家族中的一员,而将毛笔纳入软笔范畴,于是就有了钢笔书法胜于毛笔书法的理由:
一、古代书法多赖金石以流传,而铸金的范是“硬”的,镌石的凿是“硬笔”,可见历代碑帖都是姓“硬”不姓“软”。
碑帖虽然不是钢笔书法,却属于硬笔家族中的遗产。又因为这遗产是当今书法所不可缺少的粮食,于是毛笔书法必须到硬笔家里去吃饭了──毛笔书法依附于钢笔书法,正如儿子离不开老子。
二、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所用的是“硬笔”,六千多年前西安半坡彩陶上原始文字的孑遗所用的也是“硬笔”,因此,原先被认为是毛笔书法的老祖宗,一变而成为钢笔书法的老祖宗了。
如果沿“硬”这条线再追溯上去,还会有更大的收获。学者认为文字萌芽于动物的足迹,又认为书法与文字是同时产生的,因此就可以这样说:狼能沿着鹿所提供的鹿蹄“硬笔书法”去追捕,可见硬笔书法远在人类之前就萌芽了。这样一来,软的毛笔书法一向自持历史悠久的优势就进一步被剥夺了。
虽然软笔能“奇怪生焉”,但在辈份上却硬不过硬笔了。
然而,“软”的毛笔书法要反驳,也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
二、古代书家一般只写不刻。按照书家的书迹一刀一刀地将每个点画刻成,乃是一种技术性工作。这与“双钩廓填”一样,都不是书法艺术创作。因此碑帖与硬笔书法并不相干。
看来碑帖这份遗产还是姓“软”不姓“硬”。
一、鹿固然能留下鹿蹄“硬笔书法”让狼来追捕,而狼无硬蹄,不也可以留下“软笔书法”让鹿远远避开吗!况且地球上的生命是先有软,再有硬的──软的生命在更软的环境中爬行,也能留下“软笔书法”。即使西安半坡彩陶上的文字孑遗算是硬笔书法,但是,谁能保证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没有用手指软笔蘸着水在石头上写过萌芽的文字!(先人生活劳苦,想必手指上属于硬笔部分的指甲都已磨平。
)这样看来,称得上历史悠久的,还是软笔书法。
其实,“硬”、“软”两家孰先孰后,书法遗产应属于哪一家,这些问题对于古代书家来说,已不可能再关心了,双方争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活着的书家在书坛上的先后座次。然而我认为,“硬”、“软”两家的子孙光夸耀自己的祖宗及其遗产──只论家庭出身,不重本人表现,乃是最没有出息的。
既然双方都是书法,就应该从各自笔下的“书法”来比高低。
什么叫书法?赵孟能说出它的真谛。他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笔法”是指点画本身的艺术形象,它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进步过程,即从篆、隶笔法到真、行、草书必须共同遵守的“八法”。
八法之后直到如今,再也没有听说有人能创新出其他笔法了,因此赵孟又说“用笔千古不易”。“字形”是点画组织的艺术形象。字形之外,还有“行”和“章”这些更大的点画组织艺术形象,因此我以为,与其用“字形”两字,还不如用“结体”两字更能说明问题的全面。
我在书写实践中体会到(请参看本刊第1辑中我以蘸水钢笔所临的《兰亭序》),钢笔和毛笔的本身,在“结体”方面的表现力是没有区别的,在“笔法”──笔画方面的表现力却有差异。“笔法”所造成的无穷无尽的点画艺术形象,归根结底是形和态两方面的变化。相同的形有直立、倾斜、平躺等变化,这是点画“态”的变化;相同的态有长短、曲直、方圆、肥瘦等变化,这是点画“形”的变化。
钢笔和毛笔本身,在点画“态”方面的表现力是没有区别的,在点画“形”方面就有差异了。在点画长短、曲直的“形”方面,钢笔和毛笔本身的表现力也是没有区别的;在点画方圆、肥瘦的“形”方面,钢笔的执使者如果不能使时屈时伸地“软”起来,那么其表现力就比不上书法家手中的毛笔了。
如果将笔法与结体,以及笔法诸方面都看成同等重要的话,那么根据以上分析,即使书者不能使钢笔“软”,钢笔的表现力也仅仅在八分之一方面不及毛笔,因此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怀疑钢笔能产生“书法艺术”了。何况钢笔其实也是可以“软”的,蘸水钢笔尤其如此。书家王介南先生尤善此道,因此在他手下的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即使在点画方圆、肥瘦方面也几乎没有区别。
造成点画方圆形象的原因很多,方折、圆转的运笔动作是其中之一。由于毛笔在方折、圆转的同时有较大幅度的上下提按动作相配合,所以转折能较多地隐藏在点画之中而成为方圆的点画形象。我用钢笔转折时,如果用力提按尚不能有理想的方圆效果,就让因方折、圆转所造成的形象暴露一些在点画的两端──点画的方圆形象也就转化为曲直形象了。
宋徽宗的瘦金书其实就是这种东西,笔意也颇浓。或以为在点画上由于转折而形成的这种小曲折并无必要,我却认为这是不可少的,因为古人说过,点画应该“无处不曲”。或又以为,要表现这些小曲折太费工夫了,我则不以为然,因为艺术本来就不是以求快为目的。一个小小的舞台,演员要走大半天,速度真是慢极了,因为走的太曲折,然而,演员走得曲折才有戏可做,书家笔下能曲折才有笔意可观。
在书法中,若是希望写得快,办法不是抛弃这些曲折,而是去写点画和转折都简省了的草书。
造成点画肥瘦的原因是上下提按的运笔动作。由于钢笔硬,点画肥瘦的变化幅度就不如毛笔,弥补的办法是:一、多垫几张纸──笔既不能“软”,就让纸“软”。二、用力按──区区的钢笔头如何“硬”得过我们的手?于是硬笔也“软”了。
钢笔书法是真正需要“笔力”的。有一次,沙孟海先生吩咐我为他誉抄一份他将在兰亭书会上发言的发言稿。接着他说:“我写毛笔字,即使时间长手也不会痛,写钢笔字却要痛。”于是我就想:写毛笔字手不会痛,可见王羲之能有“入木三分”的笔力,其实并非如蔡中郎所说的“下笔用力”;写钢笔字手要痛,这是因为先生已习惯于毛笔的提按动作,于是用力太猛的缘故。
以硬笔提按,必然下笔用力,下笔用力,必然执笔用力,因此,这枝钢笔如果让王羲之来执使,手也同样要痛──钢笔确实需要作者用点“笔力”。或以为钢笔书法应发挥钢笔的优点,用不着追求毛笔的提按,我以为这是甘愿让钢笔书法落后于毛笔书法的一种论调。王介南先生已经研制出能作大幅度提按因而能写出如毛笔书法效果的钢笔,我认为他的这一努力,才是真正去发挥钢笔的优点。
钢笔本身的表现力与毛笔是十分接近的,问题在于书者愿意不愿意、能够不能够将它充分发挥。有人担心钢笔书法若向毛笔书法看齐,就难免有“依附”之嫌而丧失自己的存在意义,我却认为这种见贤思齐的好风尚只会使钢笔书法存在得更有意义。毛笔书法是辉煌的,值得钢笔书法去“依附”,然而,所依附的是毛笔笔下的书法,而不是所有的毛笔执使者。
没有书法的毛笔字不仅不值得钢笔书法去依附,而且钢笔书法还有理由劝其退出书法舞台。硬笔因为“硬”,掌握起来必然比软笔容易,因为“力”越是微妙,要求手的灵敏度也就越高──操硬笔,犹如医生直接切脉;操软笔,犹如医生通过一根线为公主切脉。在相同的书写效果前提下,人们必然避难就易,因而钢笔书法必然比毛笔书法拥有更多的群众;如果钢笔书法抛开书法的真谛而固步自封,那么在优劣不同的书写效果前提下,真正的书家必然知难而进,离开所谓的钢笔书法而努力于毛笔书法。
毛笔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然而,毛笔的执使者如果不了解书法的真谛因而不愿或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那么毛笔书法的点画就成了一般钢笔书法的点画。
这种情况其实为数很不少,被认为格调很高的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的作品,其实就是如此!
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几乎是同一回事,因此,我希望有更多的毛笔书法家能够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同时又是钢笔书法家;对于以“篆籀笔意”为至高的书家来说,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书家能够承认自己其实是如今一般的钢笔书法家。
天哪!看看两个笔的样子就知道拿法不一样!
毛笔笔尖细软,硬笔笔尖平滑,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从书写工具、执笔方法、书写感觉和欣赏角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