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书法长廊

民国书法大家都有些谁?

时间:2022-12-18 08:38:20 浏览: 169 作者:笔墨纸砚网

张伯英、谭延闿、沈曾植、谢无量、高二适、白蕉、沈尹默等等很多。还有就是于右任了,近代书法的坐标。

颜筋柳骨指的那个书法家?

颜筋柳骨 [ yán jīn liǔ gǔ ]
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出 处;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金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着称。“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颜筋柳骨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希望能帮助到你

康生为啥“左看郭沫若书法碍眼,右看齐白石画不顺”,他凭什么?_百度知 ...

“(蔡京)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元・陶家仪《书史会要》

礼、乐、射、御、书、数乃是传统的君子六艺,自先秦时期开始就是世家贵族最为看重的礼仪与才能。君子六艺中的这个“书”指的是书法,古代文人写文章,不仅看内容,还要看书法水平,一手好的字迹往往能够超脱作品本身。




中国的书法种类有很多,楷书、行书、行楷、但最具观赏性的一定是草书。在草书中有一小类别名为章草,起源自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源出于隶书,乃是中国文字中最为简约的书写体。

这里顺便补充一下,书法的字体跟我们平常用的正楷有所区别,尤其是草书,很多字都是简化的,可以说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很多都是来自于草书的灵感,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在看草书作品的时候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康生,就是近现代章草书法的翘楚,他的章草独成一脉,被称为“康体”,晚清翰林院的编修陈叔通就直言道,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分别为:“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




不过同为四大书法家,康生可不太看得起郭沫若,他曾直言道:“郭沫若那字,也叫书法?我夹根木棍也比他写得强!”郭沫若是谁?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康生此言虽然猖狂,但不得不说,光是看作品来说,康生的确比郭沫若的书法更加“高雅”一些。




明代书画家徐渭曾说过:“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康生的书法就属于“高书”,可惜的是他字虽高,人品却不见高洁,可见那些“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之说不能全信,不然被称赞“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的蔡京,也不至于成为“名贯古今”的大奸臣了。




康生不仅草书写得好,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左右开弓,双手一起写梅花篆字;这样的绝技无疑是让他对自己的成就更加自负,常常落款为“康生左手”来凸显自己的能耐。

说到这个落款,康生在画作上的落款更加引人寻味,他画作的落款一般为“鲁赤水”。此落款何解?齐鲁之地,鲁对齐;赤为红,与白对应;滴水穿石,水能破石,这影射的不就是自己的画作比著名国画家齐白石更为出色?

康生这坐看郭沫若书法碍眼,右看齐白石画不咋地,他的确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但看不起齐白石的画,他凭什么?凭他自己画作同样出色。康生的画作着墨不多,但却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物体神韵,像是《墨菊》、《仿八大荷花》等作品中,无论是墨菊的高雅还是荷花各有姿态的样貌,全都描绘地淋漓尽致。




看了康生的作品你就能明白,为何会有人感叹:“其人虽废,其字不朽,其画流传。”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兰亭奖获奖名单?

    兰亭奖获奖名单? 一、金奖3名 书法创作方向2名: 王玺(上海) 崔寒柏(天津) 理论研究方向1名: 孙慰祖(上海) 著作《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 二、银奖5名 书法创作方向3名: 谷松

  •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文化艺术馆你知道不??那里你可以问问,王建生还可以,虽然不是第一,但是教小朋友还是有一套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谁是第一是不好

  • 刘宪中书法一平方尺多少钱

    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 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一、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天下前三行书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丛慧》,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