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宣砚

文房四宝之如何“养砚”

时间:2022-07-26 13:54:14 浏览: 187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下面介绍一下位列“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清末民国逐步衰落。20世纪60年代起,端砚工艺得以恢复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而得名。端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000多年了。唐代的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面基本没有纹饰,砚形也较为单调,以箕形砚、八棱形、长方形较为常见。宋代是砚台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文人墨客热衷于鉴赏、收藏和研究端砚,使这一时期的端砚兼具实用与欣赏价值,砚形砚式与唐代相比更为丰富。元代历时不足百年,端砚制作承袭宋制,装饰简单朴拙,刀法粗犷浑厚,多无精雕细琢,呈现出简朴实用的特点。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清代端砚制作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制砚工艺更加精致细腻,砚形砚式也更为丰富,使得制砚巧匠名噪一时,藏砚名家蜚声后世,端砚工艺达到了顶峰。清代道光以后受端石开采的影响,制砚业逐渐走向衰落,偶尔在名坑复采的时期,呈现出短暂的盛景。民国时期,国运衰微,端溪名坑荒废停采,砚材枯竭,加上外来文化冲击,钢笔的引入,端砚的实用功能褪化,渐渐远离社会生活。20世纪60年代起,端溪众多坑口逐步恢复开采,近现代的端砚多以风光风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端砚已不仅仅是文房清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不少的端砚,并为此专门进行了展示陈列,作为本馆的常设展览,希望以此唤起保护端石资源的意识,继承制砚技艺,弘扬中华砚文化。本文选取部分馆藏端砚作简单介绍,与大家共赏。

唐 端石箕形砚

端石箕形砚是一方唐代端砚,长8.7、高1.6厘米,1954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工地M187唐墓出土。初唐时期,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砚的形制较简单,式样不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

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如辟雍砚、屐形砚和龟形砚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与同时代相比,唐代的砚种素朴无纹,基本上没有雕饰,这在唐代似乎是独树一帜的。

宋 端石抄手砚

这是一方宋代端石抄手砚,长16.7、宽10、厚5.8厘米,坑仔岩石。1973年广东省高要县莲塘镇察步庙嘴山墓葬出土。高要古属端州,是端石的产地。此砚砚底为抄手,饰圆柱七个,寓意北斗七星。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50多种。

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抄手砚五代时就有,而到了宋代是最典型的,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太史砚。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称之为抄手砚。太史砚式始于宋代,是抄手砚的一种,多为四直抄手式,砚足(墙)明显比其他砚式高出许多,且砚上极少有装饰纹样,为当时达官贵人中流行的用砚。

端砚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 端石蝉形砚

端石蝉形砚为明代端砚,长15、宽10.5、厚2厘米。坑仔岩石。这方端砚以蝉为外形,雕刻精美。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寓意品德高洁,蝉形砚自宋元开始流行,深受文人喜爱。

明代端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的端砚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砚形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明代端砚的纹饰题材也更为广泛,如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博古等,既有表示吉祥、喜庆、祝福的寓意,也有表示镇邪、引福,或是清高、气节等的。

清 端石荷叶砚

这方端石荷叶砚为清光绪端砚,长12、宽15.5、厚1.7厘米。老坑石。砚上刻有荷花、荷叶,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初期至乾隆时期为端砚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时的端砚也和其它工艺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和突破。道光以后受端石开采的影响,制砚业逐渐走向衰落,偶尔在名坑复采的时期,呈现出短暂的盛景。有些砚坑因各种原因停采,因此端石产量不多,也逼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重开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优质的砚石,俗称“张坑石”,这方荷叶砚可能就是“张坑”的出品。

清 千金猴王砚

千金猴王砚,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猴王砚长25.5、宽17.6、厚2.7厘米。以端石中最名贵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砚中集合了鱼脑冻、胭脂火捺、微尘青花、玫瑰紫和金线等众多名贵石品,其中鱼脑冻是端砚中最名贵的石品。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如“小儿肌肤”一般。这方砚中的鱼脑冻独一无二,天然呈现出一只侧身蹲坐的猕猴形象,活灵活现。由于珍稀难得,猕猴形的“鱼脑冻”被完整的保留在砚堂中央,制砚艺人在砚额和砚背处,巧妙地刻画了崇山峻岭、飞瀑流水,就像是猴王栖息在花果山和水帘洞,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砚台的右侧刻有铭文“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左侧刻有“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在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重开端溪老坑大西洞,猴王砚的石料即开采于此时。后经端州贡砚世家郭家后人郭兰祥雕刻制作完成。猴王砚问世之后,曾收藏于一何氏人家,1959年,广东省博物馆成立后,正式收藏了此砚。

人称,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对砚如晤古人,虽不能有言语交流,但却能神游百年之外,凡砚池水不可干,每日宜请水养石润之,磨墨处不可贮水,用过则干之,久浸不发墨,以防失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测八字取名 紧急 男:“清如”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语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之万赠其二兄蕙圃之经典宅第对联。 ¬  山清如洗,树翠欲流,几

  •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西和县现代书法家是谁 明代山销一个大书法家叫董其昌。顷唯返这个就是说他吧。 我想,其昌不是现代书法家的笔名。我也不是书法界的,不太清楚。 凡是书法家都雀饥知道董其昌。

  •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画家介绍? 蒋德文字易津.号三元道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美协会员.全州县美协理事.七星区美协理事.八桂艺盟成员.中国少数民文物

  •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一、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 家常炖牛腱子肉的做法如下: 主料/辅料:牛腱子一块、葱半根、姜4片、蒜6瓣、老抽1勺、鲁花酱油2勺、料酒1勺、香叶3片、肉蔻1个、花椒20粒、桂皮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