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造势——书法高手应具备的审美和技能

时间:2022-05-27 15:23:07 浏览: 4 作者:笔墨纸砚网

势,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但都可以表示静态的或稳恒行进的事物的演变趋向。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应用中,“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在古代书论中关于“势”的论述是是重重的一笔,书法理论史上论势著作也比比皆是,如:

东汉崔瑗的《草势》、蔡邕的《篆势》,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及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等。

清康有为《广义舟双楫》论述: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一个过程会充满变数,往往会出现可能性以及后续发展的方向。当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另一种发展势态,就是“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可能是延续,也有可能是改变。正如书写书法的过程,往往是顺势而为,或者突然改变方向,制造矛盾,继而又解决矛盾,书法高手都应该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 “势”在书法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势”也是书法欣赏重要因素之一,从执笔、运笔到书写,在各个环节中的运动都有势的运用,检验书法家的造势能力。势,是隶属于书法章法的一个范畴,是一点一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生相发,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和呼应,由此看书法之势,有点画之笔势,结字之体势和通篇之气势。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局部

笔势

书法的发端就是书写汉字,每一个汉字由不同的点画组合而成,而一件书法作品由不同的单字组合而成。点画与点画、字与字的组合是一个连续书写的运动过程,凡运动皆有轨迹,书写的运动轨迹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轨迹留在纸上,形成了看得见的笔画,一种是在空中的运动,就是笔势,笔势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过渡,完整的书写运动就是从笔画到笔势,从笔势到笔画,再从笔画到笔势,从笔势到笔画……直至篇终。

势,是一种看不见的力,在运笔、书写、结字中体现,不同书体、不同书家的笔势、体势、气势都不会相同。感受书法的“势”与书写时正好是相反的过程,书写是是从笔势、体势,再到气势。欣赏书法,首先第一感知是通篇气势,接着是体势,再到局部字的的笔势。势,可以人为造势,控制一笔一画,或上下连带等,还有一种势是无法控制,是笔笔生发的结果。蔡邕《九势》中说到: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书法由一点一画开始,合而为字,肇乎自然而又复归于自然。形势之变化皆有阴阳,用笔的中侧、藏露锋,笔画的大小、长短、方圆、浓淡、枯润、伸缩、开合、疏密,笔力的轻重、徐疾、刚柔等,皆有两面,是矛盾统一,统一得好,自然和谐、协调,相摩相荡,生生不已。

草书有一种连续的书写称为“一笔书”, “一笔书”通过笔势将作品中所有的点画和单字,到整行整篇是在一个时空中展开,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就是,上下映带,不绝如缕,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时的笔势是上下贯气,形成一个统领的“气脉”,有形的笔画就是脉,此时笔画与笔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连绵相属。

一笔书:王献之《中秋帖》

在连续书写时,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等各种对比关系,营造出节奏变化,让观者的注意力不论落在作品的什么地方,都会不自觉地按照线条展开的顺序前行,在体会节奏变化的同时,领略到音乐的感觉。写书法犹如排兵布阵,有固定的阵型,有时也要因势利导。虞世南《笔髓论》提出:

“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字无常形,犹兵无常阵随机应变,因势生形,方能出奇以制胜。凡一切点画形态之变化无不由笔势而生,书体完全可以改变常形,看上去气势更为流畅。

体势

体势是汉字结体因左右倾侧而造成的动态,从汉字造型给人的心理感受来说,写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那是静止不动的,稍加倾侧,立即左右摇摆,如果剧烈倾侧,则会给人动荡跌坠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钧弩发……”都是笔画势的描写。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

“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钟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便是以形势论书。

前面说书法书写的艺术处理,就是制造和解决矛盾,而达到统一。为了维持点画、结体的平衡,就依靠上下左右字形的支撑配合,体势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来一个个没有笔墨连贯的单字相互之间产生出强烈的顾盼与呼应关系,分散的个体被结合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清王铎草书轴

这样的章法强调疏密虚实、正侧大小、粗细方圆等各种对比关系,让观者在上下左右四面发散的观看过程中,体会到空间的展开和平面的构成。这是一种倾向于绘画的章法形式,它将作品中所有的造型元素冲突地抱合着,离异地纠缠着,不可分割地浑成一体,同时作用于观者的感官,因此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样的章法不适宜表现读的文本,更接近看的图式,与现代快节奏下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比较接近。

笔势和体势都具有将个别的点画和结体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古代书法家的创作即强调笔势,注重点画和结体的时间节奏的同时,还兼顾体势,关注点画和结体的空间造型。唐太宗评王羲之书法说: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前句“状若断而还连”讲笔势,后句“势如斜而反正”讲体势。笔势与体势兼顾是王羲之书法的一大特征,后来也成为历代书法家的追求目标,欧阳询的《八诀》讲结体要:

“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合,精神洒落”《三十六法》中“相管领”一法说:“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解缙《春雨杂述》说:“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上下连延,左右顾瞩。”

气势

笔势与体势使整篇作品呈现出气势。上乘书作不但笔势生动,体势新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上下呼应、疏密有致,这样才能表现出通篇的气势。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

“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都强调章法形式要兼顾上下承接的笔势和左右呼应的体势这种笔势与体势兼顾的创作方法。笔势与体势的融合,摆脱了写字的局限,以视觉艺术的眼光,从笔势和体势中抽象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从时间的角度看节奏是否流畅,让点画线条的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传导出生命的旋律;从空间的角度看关系是否和谐,让造型元素的大小正侧、左右避就、上下穿插反映出书法艺术的缤纷。

祝允明《草书七律诗》卷局部

祝允明《草书七律诗》卷:笔势连绵不绝,气势纵横!

势是书法生命力之所在,整篇无势,死气沉沉,所以虞世南《笔髓论》强调:

“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

死点死画是指无气势、无韵律、无笔力、无墨色之变化,平直相似,形同板刻之笔画。书法贵气韵生动,气韵自彰于外盛力足,富有节奏,则纵横挥洒,机无滞凝,虎虎有生气,气韵自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宋玉刚《晨悟-变通》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