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书法不靠傻功,水平高低关键在心法!

时间:2022-05-27 15:23:10 浏览: 5 作者:笔墨纸砚网

关于对书法认知的提高,是有一个完整过程的。应该说任何人从初学到成熟,首先发生改变的并不是你的字越来越好,而是你对书法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字变好,只是附带的结果而已。

说到认知,我相信大部分自学的初学者,都是从一个字开始的。

那就是“形”。

仔细回想自己没学书法时,对书法的认知是哪样的?不外乎觉得这个人的字好看,那个人的字有气势。

其实这种感觉就是你自身对书法审美的一种体现。

没有学过书法的人不懂什么叫笔法,学书法几十年的人,不临帖也不知道什么叫笔法,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哪个哪个人的字好看,可能你学过二年之后,看那些所谓的“大师”“名家”,也不过如此。

简单来说,你临帖二年对书法的认知,要比那些“苦练了三五十年”却不临帖的人要高很多。

但是为何那些伪大师总能收获很多赞美呢?

很简单,因为他们对书法的认知和没学过的人一样,都停留在“形”上,他们是在一个层次的,容易获得认同。

你跟他讲笔法,渊源,神态,他是不懂的。

所以我经常跟爱好者朋友说,你想学书法,走多远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谁能教你的,而是你自己的初衷决定的。

如果你学书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大多数人面前“显圣”,显然不需要什么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用临帖,有个一年半载,也能学江湖大师写写画画,如果再加上一点自身的硬笔功底,那在大爷大妈们面前,当一次“书法大家”,还是很容易的。

可是然后呢?

有人说你写的不好怎么办?你能反驳吗?你能保证你有道理有底气的反驳吗?或者你直接选择跟大多数人学一句“他根本就不懂”?

学书法,当然不是为了反驳用,我只能说你的认知越高,你的思路就越清晰,你的底气越足,届时你的格局才能更大,看人说你不好,你才会则善而听,对于胡言者,你可以一句反问让他像跳梁小丑。

学习不失为了“争”,而是为了有底气,有格局。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形”好看,就是好书法,这是最低级的认知,简而言之,你学了三五年,三五十年,还停留在我认为它好看,但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那显然跟没学没什么两样。

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书法还没有的时候,形就已经有了,甚至连个猴儿都能看懂一定形状的

含义,你还觉得自己的审美观更有优越感吗?

外形,是一个最低级的必经阶段,如何跨越这个阶段呢?

有人说练!

对,练很重要。但确确实实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练了十几二十年,还是临帖练,也没能练出什么所以然。

显然“练”是次要的。

其实在我个人的理解中,“练”一直是最次要的,当然我指的是在提高认知的过程中,而非认知已经到达一定高度。

我真见过很多人临

帖,不分古帖今帖,拿出来就临,也不管像与不像,只要自己感觉“像”,或者感觉学会了他们的“连笔”和“外形”,就算临帖了。

这种,即便临十几二十年,也不会有什么长进。

你想要突破“形”的束缚,首先要在意识上忽视形。

抛开这个概念,从最基本开始。

你能看的有多靠前,你就能看的有多远。

比如说,大多数人临帖,先临结构,也就是形。他们最先关注的就是偏旁部首的位置,只有偏旁部首稳了,剩余部分才好写。

然后进一步就是偏旁部首的写法,想写好偏旁部首,肯定也要写好第一笔的位置,第一笔位置对,偏旁部首位置才能对。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进步,看的靠前了。

到这,先跟大家说一个结论,一个字的完成,并不是写完才算完,在高手眼中,他落笔的一瞬间就完成了,第一笔的位置,甚至是笔尖着纸的方向、力度和位置,决定了整个字的取势和结构特点。

也就是说,一个字,在你笔尖落纸的一瞬间,这个字就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就是看的“靠前”。

当然,在王羲之等大家的手中,这也不算靠前。王羲之等大家都是结字在心中,所以讲作字如排兵布阵,苏轼说文与可胸有成竹,在他们心中,想的都不是一笔、一个字,而是一篇字。

练到这种地步,才能叫书法。

初学者自然体会不到这层,但是我说了,就一定是存在的,你想进步,就要学者去体会。

书法的难点不在于他很高深,其实这些东西古人都说过,今人也说过,但是认真去以此思路思考的,不多。很多人在短期内思考不到这种思路,就放弃了,这是大多数人不入门的原因。太懒,甚至给你一个结论你都不愿意思考。

这就好比给一本武功秘籍,看了两眼说看不懂就放弃了,然后还懊恼武功难学。对这种人,只有找一个独孤求败式的人物,把一身内力用直接传输的方式输送到他身上,他们才会满意。

我初学时自然看了很多书论和经验,也明白初学者的困惑,多觉得这些是“玄乎套”,这是很正常的。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全世界也都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出来一个唱反调的肯定会被处罚。

好在人是会进步的,唯一的优点就是优胜劣汰,只要你听说了这个概念,并且临帖的时候还细细去体会,用不了许久,一定是会得到感悟的。

认知怎么提高,首先你得认为它存在,然后再实践感悟。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古论是虚的假的,那你也不会相信他,自然你也不会接近他。

这些是书法体系的基础,你信都不信,如何能入门?人家都在这个圈子里玩,个别人就偏认为这圈子是假的,自己才是真的,这怎么能进步?别忘了,这个圈子的规矩制度是人家建立和传承下来的。

认知提高的第一个阶段,从抛弃形开始。

当然,不是说不注重形,而是指别被一个“形”以偏概全。

从注意一个“形”怎么写,到注意一个“笔画”怎么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为你想认识笔法,这必须要经历,我在上边吃过大亏,因为吃过两次大亏,所以才被我老师一言点醒。

从一个字形到一个笔画,这就是属于思想靠前了,临帖也会更加细致,起码,知道注重一个笔画的质量。

故而再看别人作品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的去看别人笔画质量和古人笔画质量的差距。

认识就是这样一点点提高的。

从单字字形到一笔笔画,以后还会从一笔笔画看出笔的运行状态,这就是眼力。

为什么大师都死了,后人用墨迹就能学成大家?他一定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认知不到,就永远都看不到。

为何古代很多大师,都是看了墨迹本之后才书艺大进?因为古人印刷技术不好,多是学拓片起家,看到了墨迹本,就如同看到先圣亲自书写教学一般,每个笔画中的动作,变化,细数看到,故而书艺精进。

当你能看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就不会再说今人写字好了,也不会临今人字,简直差太远了。今人固然有高手,但是太少,所以看他们作品也是一种享受,你因该庆幸跟他们活在同一时代,因为再过上几百年,后人也不会达到他们的高度。

今天从字形说到笔画,想跨越这个阶段,首先你要相信它的存在,即便你看不到它。相信了,你临帖就会先入为主,会以这种意识去临,去发现,然后才能有结果。

同样是先入为主,你的臆想和前人的经验来说,哪个更容易让你进步?

我觉得只要智商稍微正常,都会选择正确的答案。

说一个个人经历,我一开始也什么都不懂,也看字形,甚至也学字形,直到吃亏了,才意识到自己是错的。当然,我没那么幸运,没人告诉我怎么改正,所以只能慢慢去摸索。隐约能感觉到是不够细致的问题,所以慢慢改正了,但是改正的不够细,所以后来我老师见到我的时候说句可惜了,本来不用走这么多弯路,然后一言警醒。

我一直觉得古人玩一辈子的东西,我不可能没学好就有资格评判他们的对错,所以古论,只要是我看不懂的,一般都选择先相信。因为我觉得,与实践检验过的理论相比,我绝对有理由相信是我能力不足才看不懂。

比如古论中各种花里胡哨的形容词,各种比喻,一开始我觉得太华丽了,跟他们写文章一样。等明白的时候,我才知道,得亏他们文章写得好,要么真找不到如此恰当又形象的词语来表达。

很多人都觉得书论词语华丽是古人善于写作的后遗症,其实不然,这是明显错误的先入为主。恰恰相反,他们是看的太形象了,所以才能找到这么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古人写文章是看自然景象,而写书论,是把书法当成自然景象看,很多人都没弄清这个。

初学时,看张长史叙笔法十二意,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一定有用,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看看,过后三五年,学了草书,才开始有些明白,简直太精妙了。今人的理论,不过是千年前古人玩剩下的,只不过丰富了一些,本质思想一点都没变。

学,既然付出时间了,一定要学的好一些,提高认知不是为了“争”,而是为了更有底气,更有格局。

你只有对书法的认知提高了,你才能学的更好,看的更远。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的格局仅限在村儿里,小区里,在一帮没练过几天字的大爷大妈里,甚至在一帮没什么艺术素养的酒肉朋友中称王称霸,显然,不用努力,也不用什么思考和学习。

如果你想以后跟当代大师谈笑风生,那自然会朝他们的层次努力。

所以,格局很重要。

你有什么格局,你就有什么认知。

你有什么认知,你就有什么努力。

你有什么努力,你就有什么水平。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宋玉刚《晨悟-变通》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