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学问

历史老师要求调查 林州市历史重要人物 知道的帮帮忙 谢谢

时间:2023-08-26 23:37:37 浏览: 267 作者:笔墨纸砚网

林州林虑山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以下内容原作者为赵峰)

・武丁:

商朝奴隶时期,武汤第10代孙,商朝第22个国王,在位59年。继位前,父亲小乙送其到林虑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长才干。他在这里学会了生产劳动和本领,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还和名叫傅说的奴隶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说是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想请傅说出山,帮其治国安邦,但怎样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终于谋划出一条妙计,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导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哑剧。有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希望能有一个大才德的人帮助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一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昏然昏了过去。大家急忙抢救,忙活好一阵子,武丁才慢慢醒来,却是一语不发,如痴如呆。就这样,武丁在宫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盘正在召集大臣们议事,武丁突然醒来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顿时惊呆了。只听武丁边笑边说:“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他说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你们火速派人把他请来。”文武百官信以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寻找。这样,在林滤山太行大峡谷里找到了傅说,将其请到了殷都,大臣们一齐下跪致礼。

武丁见到当年好友,喜出望外,连连点头说:“就是他,就是他!”于是大臣们急忙为傅说换上朝服拜为宰相,武丁还让大臣们净傅说尊称为“梦父”,以显示他是先王托梦才求得的贤才。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武丁死后被谥为“高宗”。

・傅说:

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被武丁选拔入阁,大胆起用,辅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发展。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卑微,但胸怀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武丁被送到林滤山后,很快就认识了他,并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不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和自己这样奴隶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想帮助其解除奴隶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民。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语的苦肉之计,终将傅说接进王宫,拜为宰相。傅说尽己所学,竭尽文韬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对傅说的功绩,武丁心中甚为感激,傅说年老后,武丁赏其许多财物,让其退休养老,同时负责教育宫廷子弟,让他们读书明理,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颇受后人尊敬。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却功绩卓越的宰相,把其住过生活过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处的宝泉岩,称为“王相岩”。

・夏馥:

东汉名人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

从东汉和帝起,逐渐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专权转向宦官专政。桓帝封单超等5名宦官为“五侯”,宦官“五侯”掌权后,更是胡作非为,搞得社会乌烟瘴气。

延熹八年(165),李膺当了司隶校尉,陈蕃作了太尉,主张改革朝政,罢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积极支持李、陈反宦官的举动,并得到众多太学士的拥护,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视。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李、陈等200我“党人”名单,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国抓捕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宁元年(168),夏馥为不连累别人,剪掉胡须长发,来到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党禁”未解,两三年后,含冤而死。《后汉书》和《辞源》有传。

・高欢:

高欢为南北朝(496―547)时期人。他系鲜卑化汉人,一名贺六浑,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县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欢参加杜洛周起义。武泰元年(528),为晋州刺史,尔朱兆杀北魏孝武帝,高欢统帅六镇流民,由晋州起年代征伐尔朱兆,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县韩陵乡)布下圆阵,尔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欢打败。韩陵山大捷,高欢废节闵帝,于晋泰二年(532),立元修为北魏孝武帝,年号太昌,高欢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欢在韩陵山建定国寺,旌功刻碑,其碑历负盛名,为安阳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欢的专权,被迫逃往长安。高欢失去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号召力。为换回政治上的优势,他在洛阳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高欢仍为丞相,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元象之年(538),高欢建南邺城,除仿造曹操宫殿建筑外,又增许多奢华建筑,特别是城西建筑的仙都苑,其工程庞大,雄伟壮观,时属少见。

高欢西登林虑山,见这里山势奇特,气候清爽,依山就势,修建了避署宫等,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领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气病退兵。于武定五年(547)病卒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齐天保元年(550),追崇为献武帝,天统元年(565)改谥为神武帝。《北齐书》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记。

・高洋

高洋为南北朝时期人(529―559),字进,为高欢次子,东魏时被封为齐王。武定八年(550),废孝静帝自立,称文宣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建都于邺。天保元年(550),为僧达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猎于林虑山,戊子还宫,历时19日。

・赵得秀

赵号九峰,明朝河北省肥乡县人。道家出身,传说其有很多法术。明嘉靖元年(1522),他云游林虑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炼性,修炼道家法术。赵对王相岩山水风光情有独钟,进行了长时间景区建设,如九拱桥、玉皇阁、老君殿、书斋楼、上山古道等;还用石碾碾药,炼制长生不老丹等。从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经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于世。他本人也卒于王相岩,为后人留下民美丽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观,深得林州人的怀念。民国《重修林县志》“列传七・流寓”有传。

・冯栋

字汝隆,林县泽下乡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他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等,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他著的《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修志时,从其后人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失。

・张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县人。举人,万历11年(1583)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17年(1589)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东汉桓帝之时(165年),宦官乱政,夏馥支持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改革朝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号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

清顺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别墅,并将其它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康熙12年(1673),许三礼任浙江海宁县知县,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正学书院和海昌讲院。他除自己亲自登台授课外,还广招社会名人志士、学者前来任教。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教室座无虚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请老师,资助家贫交不起学费者,允许免费入学,在校学习优秀者均给予奖励。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个月,便使数千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称赞。

康熙二十年(168)秋,许三礼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闻鼓厅事,后又任道政司右参议。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试读卷官,迁顺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许三礼病逝于邸舍,年67岁。灵柩运回故里,葬于安阳县西之灵岳。主要著述有《读礼偶见》、《海宁县志》、《易贯》、《彰郡逸志》和《政学合一集》等。

赵武灵王(战国) 名雍(?~公元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召集肥义等人,议论军政大事。随后,勘视赵国南部边疆,来到林虑山,登上黄华山,和近臣楼缓分析赵国面临的战争形势,肯定先王肃侯修筑长城,保卫国家边疆的功绩后,赵武灵王在此提出让军队改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本领。

曹丕 (三国)(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恒,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曾游览林虑山,并赋诗一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林州市城郊乡邵康庄村人,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精通《易经》,相传其能顺倒背诵,为专心研究象数,三年不下读书楼,著成《梅花易数》等书。通晓天文,熟识地理,被人们尊称为“活诸葛亮”,出现了许多有关他的民间传说,诸如范仲淹访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庄仍留有龟山、凤岭、楼后邵雍洗砚池、雨打街前石等遗迹。

张商英 (宋)字天觉,四川省新津县人。宋元?元年(1086年)为开封府推官,不久由苏轼推荐人台省,最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为河东提点刑狱公事时,来相州(安阳),提点监牧段仲容对他说:“林虑洪谷峰有圣灯(即金灯),只听说而未见过。”十八日从辉县侯兆川人林县。在县令钱景允陪同下,先后游览了洪谷山、金灯寺、天平山、黄华等景观。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写下《张商英结缘来此》,并写了《圣灯记》和览胜诗篇。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东熊岳(今辽宁省盖县)。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给翰林学士院下旨说:“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联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给平章张汝霖下谕日:“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参加馆阁考试,录取赐职。但御史诬陷他“尝犯脏罪”而被罢官解职。不久,来林虑山隐居。在黄华山周围买田200亩,种粮种菜。在黄华上寺(即慈明院)设立读书处,创办黄华书院,授徒教书,作诗绘画,自号“黄华老人”、“黄华山主”、“雪溪翁”,与乡民、学者打成一片,使林虑山的文化教育事业兴盛起来。短暂的隐居生活,同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结下了不解良缘,留下了许多诗篇、书画、碑刻。至今他的《黄华山居诗》碑仍立于山寺。

还有很多名人,调查的话这几个比较著名的就可以了吧。

太行山在林州境内的一段支脉,被称为林虑山,林州市(原林县)也由此得名。林虑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有很多人文历史在其中。今天搜集到一些历史名人和林虑山的介绍,作为一个资料收藏。

赵武灵王(战国) 名雍(?~公元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召集肥义等人,议论军政大事。随后,勘视赵国南部边疆,来到林虑山,登上黄华山,和近臣楼缓分析赵国面临的战争形势,肯定先王肃侯修筑长城,保卫国家边疆的功绩后,赵武灵王在此提出让军队改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本领。

夏馥 (东汉)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东汉桓帝之时(165年),宦官乱政,夏馥支持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改革朝政,罢斥宦官的举动,被宦官诬陷,为不连累别人,夏馥剪掉胡须长发,进入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乡南部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两三年后,含冤死去。

曹丕 (三国)(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恒,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曾游览林虑山,并赋诗一篇。

荆浩 (五代)字浩然,河内沁水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亦说山西省沁水县)人。著名画家,博通经史,善于诗文和绘山水树石画。尤爱云中奇峰,立于天际。五代社会多乱,荆浩为回避政治上的纷扰,不愿做官,便隐居在林虑山的洪谷,买田数亩,躬耕而食,就地作画,自号“洪谷子”。洪谷一带崇山峻岭,山峰奇峭,溪流迂回,三叠瀑布,山间怪石,禾秀山巅,云拥翠柏,如同仙境。使荆浩“惊其异,遍而赏之”,继而“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即太行风光的客观景物,在他的画笔下得到了艺术的真实再现。

柳开 (宋)字仲涂,初名肩愈,字绍元,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北省大名县人。宋开宝六年(973年)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继承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传统为己任,著有《河东集》。至道元年(995年),柳开来林虑山游览,写了《游天平山记》(见后),详细记述了五日游情况,为林虑山旅游史上第一篇游记,影响深远,历代文人游记几乎都有引证。

王猎 (宋)字得之,河南省长垣县人。赴考屡次落弟,后到湖南永兴县、陕西兰田县任主簿。宋至和二年(1055年),任林虑县(今林州)县令。他看到全县山峦起伏,风景宜人,乡民都以打猎耕田为生,求学者甚少。于是设法筹集资金,修建孔子庙,倡办庙学,物色有学识的人作教师,招收儿童入学读书,深受群众欢迎。还为杜乔(杜乔为东汉林虑人,官至太尉,以廉正闻名,后遭梁冀迫害)修建了祠堂。后升为诸王教授,官至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他的业迹在历代《林县志》中都有铭记,《宋史》有传。

韩琦 (宋)(1008~1075年)字稚圭,号憨叟,河南省安阳人。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死后被谥为忠献,后又增封为魏郡王,亦称其为“魏国公”。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韩琦从他的侄婿柳材(柳开之孙)家得到柳开《游天平山记》稿,认为十分珍贵,便写了一篇《(游天平山记)跋》,说“此文不传久矣”。即让天平山明教院主僧刻之于石。韩琦还饶有兴趣地游畅了林虑山所有名胜,写下了游记诗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林州市城郊乡邵康庄村人,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精通《易经》,相传其能顺倒背诵,为专心研究象数,三年不下读书楼,著成《梅花易数》等书。通晓天文,熟识地理,被人们尊称为“活诸葛亮”,出现了许多有关他的民间传说,诸如范仲淹访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庄仍留有龟山、凤岭、楼后邵雍洗砚池、雨打街前石等遗迹。

张商英 (宋)字天觉,四川省新津县人。宋元?元年(1086年)为开封府推官,不久由苏轼推荐人台省,最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为河东提点刑狱公事时,来相州(安阳),提点监牧段仲容对他说:“林虑洪谷峰有圣灯(即金灯),只听说而未见过。”十八日从辉县侯兆川人林县。在县令钱景允陪同下,先后游览了洪谷山、金灯寺、天平山、黄华等景观。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写下《张商英结缘来此》,并写了《圣灯记》和览胜诗篇。

1回复1楼 17:09举报 |

哥特式De哀伤豫林参将12

钱景允 (宋)宋元?年间(1086~1093年),任林虑县令。在天平山、黄华胜景处,兴建亭台轩宇。旧有名宦祠只列其名而未记其事。

李琮 (宋)字献甫,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哲宗时,先后任宁国军推官、阳武县知县,相州太守官至宝文阁侍制。来林虑山游览,作《游天平山》长诗一首。

翟 炳 (金)字钦夫,号梅轩逸老,林州市人。他和贾竹(字彦青,号竹轩,又号乖公)、王鼎(字大鼐,号松轩)三人结为好友,在林虑隐居不仕,修炼书法,作诗著文,求书者接踵而至,被人们称为“林虑三老”和“三仙翁”。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东熊岳(今辽宁省盖县)。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给翰林学士院下旨说:“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联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给平章张汝霖下谕日:“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参加馆阁考试,录取赐职。但御史诬陷他“尝犯脏罪”而被罢官解职。不久,来林虑山隐居。在黄华山周围买田200亩,种粮种菜。在黄华上寺(即慈明院)设立读书处,创办黄华书院,授徒教书,作诗绘画,自号“黄华老人”、“黄华山主”、“雪溪翁”,与乡民、学者打成一片,使林虑山的文化教育事业兴盛起来。短暂的隐居生活,同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结下了不解良缘,留下了许多诗篇、书画、碑刻。至今他的《黄华山居诗》碑仍立于山寺。

刘 涛 (金)字德润,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曾为右谏议大夫,后退居河南洛阳,以书史自娱。金贞?五年(1217年),清明节游林虑山,为洪谷五松亭作诗,并刻于《五松亭记》碑阴。

张敏修 (金)字忠杰,林州市人。金大安元年(1209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做官后在山东省馆陶县寓居7年,正大三年(1266年)正月初一,作诗忆念故乡山水,不愿继续做官。开兴元年(1232年)离任,返回安阳定居,晚年作有许多描绘林虑山水的诗篇。卒后葬于林虑山。

元好问 (金)(1190~1957年)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著名文学家。金兴定年间进士,任内乡(今河南省内乡县)县令。金正大四年(1227年),又任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县令,后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好问听说河南西北部有素称“景物雄奇,秀绝一郡”的林虑山,又有黄华老人读书处,就高兴地跋山涉水,远道而来领略胜景。他登临黄华山,拜谒了王庭筠读书处,瞻仰了《黄华山居诗》碑,览了黄华七十二景观,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黄华水帘》诗,此诗不仅描绘了名山秀水,而且也显示出了自己胸怀豁达与高奇的想像。

许有壬 (元)(1287~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汤阴县人。元延?二年(1315年)进士,至治二年(1322年)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左丞,后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许有壬获假还乡,在当地官员陪下,他畅游林虑山数日,对林虑山的天工造物、名胜古迹惊奇叹绝,挥毫写下了近3000字的《游林虑记》,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见闻观感。同时还写了游山诗和碑文。

高书训 (元)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元代大德年间任国史院编修官。大德三年(1299年),l司洋州知州刘渊等人来林虑山游览。为县城南关汤王庙写了《感应记》碑文,作游山诗数首。

胡汝嘉 (明)号秋字,金陵(今南京市)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左参议等职。游览林虑山,写了游黄华长篇诗。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林县城修筑石城墙告竣后,他撰写了《林县新建石城记》碑文。黄华觉仁院也留有他的草书诗碑。

李画 (明)(1509~1556年)字元素,号龙岗,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人。其父李聪,为人忠厚,以孝敬父母名传四乡。李画从小求学于林县柳泉村马卿名下,苦读诗文。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进士,任江苏省武进县知县。李画任户部主事后,被诬陷而罢官,返归故里。他对家乡秀丽山水倍加热爱,著有《草堂遗稿》6卷,《李画诗集》等。其子李瑞,字辑夫,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取举人,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因治疆有功,受到皇帝“诏奖”。在林虑山也留下了许多墨迹,李画的《草堂遗稿》和《李画诗集》刻本均出自李瑞之手,现存李氏后裔家中。

回复2楼 17:09举报 |

哥特式De哀伤豫林参将12

冯栋 (明)安汝隆,林州市五龙镇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10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其著《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年)修志时,从其后裔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佚。

张应登 (明)字玉车,四川省内江县人。进士第出身,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冬,任彰德府推官(亦称司理)兼林县知事。他素知林虑山是风景宜人,秀绝一郡的名胜区,特地游览和考察林虑山名胜古迹的保护情况,发现有些建筑物已多年失修损坏,即重修黄华书院、杜乔墓、郭巨墓及黄华寺等。他在林虑山里作了许多诗赋和碑文石刻,如《黄华山赋》、《独坐亭记》、《祭汉忠臣杜太尉墓记》、《祭郭孝子墓记》、《林县险要图记》、《重修黄华书院记》等。后人把其列入“公生明”祠堂,以彰业迹。

符验 (明)字大克,浙江省黄岩县人。进士,明嘉靖年间以御史出守常州,后降职为彰德府同知,后升按察佥事。游林虑山,在黄华慈明院留《游黄华山诗碑》。

张崇雅 (明)河北省大名县人。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十七年(189年)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 (清)(1625~1691年)字典三,号酉山。曾任太常侍少卿、大理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王相岩建为别墅,并将其他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潘 耒 (清)字次耕,号稼堂,江苏吴江人。清康熙中试授检讨,纂修明史,是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学生,著有《堂诗文集》。他在饱览南方各地山川之后,亟盼有缘登涉北方雄秀名山乔岳,以领略“苍古浑噩”之气。经过参阅大量游记史料后,毅然登临林虑山游览。在这里跋山涉水,步行百余公里,转遍了全部景点,写了《游林虑山记》,对进一步扩大林虑山的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王玉麟 (清)河北省沧州市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林县知县。为了掌握县情,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目的,走遍林县山山岭岭,调查到一些现实情况,并阅览万历《林县志》,认为国有史鉴,县有志鉴,林县64年无志太可惜。于是物色人才,撰写志稿,自己亲手订录,用一冬一春时间,编纂了一部《林县志》,分12卷,成书2册。王玉麟对林虑山古迹景观十分重视,亲自到黄华、洪谷山、天平山、王相岩等处进行调查,复修了一些已废建筑物。并写了《游林虑山记》,为墨灶寺、洪谷寺等题写诗碑。

牛应征 (清)字叶应,林州市城关镇小池村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代初任阳曲县知县,后升礼部主事,又迁郎中,官至为通政司右参议。因事牵连受谴,解职归里。除参加田间劳动外,爬山岭登崖壁,赏景选材,陶冶胸怀,增长知识,作诗著文,至今留有《饮觉仁院可枕溪》、《深秋游桃源》等诗。

王铎 (清)(1592~1652年)字觉新,号嵩樵,河南省孟津县人。官至礼部尚书,清初书法家,尤工行草,亦善绘画。游林虑山后,写有《林虑金灯寺》诗和《黄华慈明院诗》碑等。

王绣 (清)号鸳蒲,河南省汤阴县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其好友数人来林虑山游览,一地一诗,辑录为《黄华诗集》。

阎宾 (清)字美章,号璞庵,林州市临淇镇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在乡间创办“买书会”,便利乡民求学读书。著有《淇源文集》、《诗集》。

朱存仁 (清)字乐山,号红圃,晚号寄瓢,原籍山西省山阴县人。幼年随父在安阳求学读书,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为举人,在黄华书院任主讲,后调河南沈丘县任教谕。离任后,返回林虑山,同全家一起居住林州官庄村。他喜作诗善书法,向他求教者门庭若市,当地乡民都说:“前有黄华老人(即王庭筠),后有红圃先生。”他在林虑山写了许多文章和书籍,其中有《黄华日记》、《楚游集》、《得意山房诗草》等。但这些著作多已散佚,民国中期,林县廪生李芳阶搜集其部分诗稿,集为《红圃诗抄》2卷。

张南薰 (清)字虞弦,林州市东姚镇玉崇村人。家贫,以教书为业,培养有学识的人才多人,著有《林虑山记》、《九曲山馆一琴集》。郭文亭 (清)字瑞庵,林州市桂林镇三井村人。书法以篆、隶为佳,作有许多歌颂林虑山风光的散文和诗,著有《狮泉山人集》。

武丁:

商朝奴隶时期,武汤第10代孙,商朝第22个国王,在位59年。继位前,父亲小乙送其到林虑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长才干。他在这里学会了生产劳动和本领,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还和名叫傅说的奴隶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说是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想请傅说出山,帮其治国安邦,但怎样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终于谋划出一条妙计,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导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哑剧。有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希望能有一个大才德的人帮助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一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昏然昏了过去。大家急忙抢救,忙活好一阵子,武丁才慢慢醒来,却是一语不发,如痴如呆。就这样,武丁在宫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盘正在召集大臣们议事,武丁突然醒来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顿时惊呆了。只听武丁边笑边说:“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他说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你们火速派人把他请来。”文武百官信以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寻找。这样,在林滤山太行大峡谷里找到了傅说,将其请到了殷都,大臣们一齐下跪致礼。

武丁见到当年好友,喜出望外,连连点头说:“就是他,就是他!”于是大臣们急忙为傅说换上朝服拜为宰相,武丁还让大臣们净傅说尊称为“梦父”,以显示他是先王托梦才求得的贤才。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武丁死后被谥为“高宗”。

・傅说:

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被武丁选拔入阁,大胆起用,辅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发展。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卑微,但胸怀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武丁被送到林滤山后,很快就认识了他,并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不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和自己这样奴隶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想帮助其解除奴隶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民。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语的苦肉之计,终将傅说接进王宫,拜为宰相。傅说尽己所学,竭尽文韬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对傅说的功绩,武丁心中甚为感激,傅说年老后,武丁赏其许多财物,让其退休养老,同时负责教育宫廷子弟,让他们读书明理,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颇受后人尊敬。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却功绩卓越的宰相,把其住过生活过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处的宝泉岩,称为“王相岩”。

・夏馥:

东汉名人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

从东汉和帝起,逐渐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专权转向宦官专政。桓帝封单超等5名宦官为“五侯”,宦官“五侯”掌权后,更是胡作非为,搞得社会乌烟瘴气。

延熹八年(165),李膺当了司隶校尉,陈蕃作了太尉,主张改革朝政,罢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积极支持李、陈反宦官的举动,并得到众多太学士的拥护,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视。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李、陈等200我“党人”名单,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国抓捕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宁元年(168),夏馥为不连累别人,剪掉胡须长发,来到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党禁”未解,两三年后,含冤而死。《后汉书》和《辞源》有传。

・高欢:

高欢为南北朝(496―547)时期人。他系鲜卑化汉人,一名贺六浑,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县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欢参加杜洛周起义。武泰元年(528),为晋州刺史,尔朱兆杀北魏孝武帝,高欢统帅六镇流民,由晋州起年代征伐尔朱兆,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县韩陵乡)布下圆阵,尔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欢打败。韩陵山大捷,高欢废节闵帝,于晋泰二年(532),立元修为北魏孝武帝,年号太昌,高欢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欢在韩陵山建定国寺,旌功刻碑,其碑历负盛名,为安阳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欢的专权,被迫逃往长安。高欢失去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号召力。为换回政治上的优势,他在洛阳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高欢仍为丞相,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元象之年(538),高欢建南邺城,除仿造曹操宫殿建筑外,又增许多奢华建筑,特别是城西建筑的仙都苑,其工程庞大,雄伟壮观,时属少见。

高欢西登林虑山,见这里山势奇特,气候清爽,依山就势,修建了避署宫等,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领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气病退兵。于武定五年(547)病卒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齐天保元年(550),追崇为献武帝,天统元年(565)改谥为神武帝。《北齐书》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记。

・高洋

高洋为南北朝时期人(529―559),字进,为高欢次子,东魏时被封为齐王。武定八年(550),废孝静帝自立,称文宣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建都于邺。天保元年(550),为僧达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猎于林虑山,戊子还宫,历时19日。

・赵得秀

赵号九峰,明朝河北省肥乡县人。道家出身,传说其有很多法术。明嘉靖元年(1522),他云游林虑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炼性,修炼道家法术。赵对王相岩山水风光情有独钟,进行了长时间景区建设,如九拱桥、玉皇阁、老君殿、书斋楼、上山古道等;还用石碾碾药,炼制长生不老丹等。从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经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于世。他本人也卒于王相岩,为后人留下民美丽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观,深得林州人的怀念。民国《重修林县志》“列传七・流寓”有传。

・冯栋

字汝隆,林县泽下乡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他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等,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他著的《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修志时,从其后人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失。

・张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县人。举人,万历11年(1583)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17年(1589)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

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号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

清顺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别墅,并将其它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康熙12年(1673),许三礼任浙江海宁县知县,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正学书院和海昌讲院。他除自己亲自登台授课外,还广招社会名人志士、学者前来任教。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教室座无虚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请老师,资助家贫交不起学费者,允许免费入学,在校学习优秀者均给予奖励。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个月,便使数千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称赞。

康熙二十年(168)秋,许三礼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闻鼓厅事,后又任道政司右参议。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试读卷官,迁顺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许三礼病逝于邸舍,年67岁。灵柩运回故里,葬于安阳县西之灵岳。主要著述有《读礼偶见》、《海宁县志》、《易贯》、《彰郡逸志》和《政学合一集》等。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刷子当笔黄泥当墨的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

  • 姓林的资料,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明星……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

  • 宋玉刚《晨悟-变通》

    一、宋玉刚《晨悟-变通》 248 低头拉车不看路, 犟劲伴行傻牛犊; 不看前头沟与坎, 必然遭临人生输。 我们常说:低着头拉车,还要抬着头看路。否则,不是跑偏了方向,就有可能会栽

  •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人物简介 刘林 刘林,笔名周朝,男,1969年9月出生于河南太康,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职业期刊人,传媒策划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