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
一、怎样赏析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
个人觉得诗词鉴赏要从整体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出自李白的《塞下曲》1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求采纳
二、含有杨柳的诗句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烟柳断肠处”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一丝柳,一寸柔情”
“杨柳依依”
“依依离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戈江村柳拂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别酒半酣。”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烦恼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草色青青柳色黄流。”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人言柳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柳丝挽断肠牵断。”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称。若待上林花似景,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能独久。”
三、关于灞河的诗句大全
1.灞河古诗词名句 1.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猛姿,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4.刘禹锡《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e69da5e6baa686964616f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谢朓 朝代:南北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升知枣。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4.《题柳》作者:狄焕 朝代:唐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5.《饯中书侍郎来济》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
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2.灞河柳简介 因灞河而得名,亦称灞柳。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东家沟,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欲显耀其武功,成就霸业,改名“灞水”。全长109公里,为流经西安东面之河。
灞河横陈长安东隅,为东西交通必经之地,宋程大昌《雍录》说:“此水最吵拆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出入陇、潼两关者,路必由之。”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闻名于世。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广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宛若雪花,“灞柳风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唐代在此设驿站,亲友出行多于此告别,故有“杨柳含烟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诗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赠行人,为留客之意
灞柳的文化内涵很深,是古代诗人伤别时取之不尽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们渲染长安景色的落笔之处。暮春三月,灞岸柳花飘洒,犹如漫天飞雪。于是“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那么富于文化意味的景色是由岸旁杨柳造就的。这一景观,自古就有知名度,它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大可展示古城西安的别样风韵。如果能在灞岸多植杨柳,加上疏理河道,灞上风采定不亚于当年,必然能让诗人沉吟而让游客惬意。想得到,植柳于灞岸,除了展示古城传统文化的意味外,还能体现出旅游价值。
3.有关于灞桥文化习俗的故事 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今,在去往西安的必经之桥-灞桥,依然耸立在灞河之上,不知是否在灞陵桥原址建成的,也不知那儿是否有柳树掩映?),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形容哈尔滨的雪
-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 描写大雪的古诗词,相信大家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各位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那么随着冬天的到来,大雪也接
-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 关于春节的古诗10首有:《元日》、《田家元日》、《新年作》。 1、《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森樱孙
-
1. 小雨寄相思的诗句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