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艺术 > 艺术观点

广东的戏曲特点

时间:2022-10-10 15:32:15 浏览: 313 作者:笔墨纸砚网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广东佛山。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和其他各大剧种一样,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化妆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等腔,并吸收珠三角的民间音乐所形成以梆子,二王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可见粤剧在世界华人华侨的范围内传播力非同一般。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它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汉剧被周恩来誉为“南国牡丹”,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粤东北和粤闽赣边地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原名大歌班,流行于雷州方言地区,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剧源起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近年经过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已拥有80多种腔调。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稀有剧种海峰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明代由西北地区的秦腔流入汕尾市,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至清初形成广东汕尾地方戏,西部地区传过来的秦腔戏种,故称“西秦戏”。用海丰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在海陆丰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汕尾市海丰县地方传统戏剧。用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地方传统戏剧。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其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生动、真实反应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和个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县山歌剧-萌芽于明、清时期粤东提线木偶表演中的“耍戏”,是在客家山歌、小调、客家歌舞、宗教音乐、竹板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多个外来剧种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是建国后新兴的剧种。流行于梅州、惠州、韶关等客家方言地区,

粤北采茶戏-源自广东省北部山区的民间菜茶歌小戏,包括唱花灯、唱花鼓、采茶、大茶、采茶小戏、三角班。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后经发展,于1950年逐渐交融汇合,至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乐昌花鼓戏-俗称“唱花鼓”,又名“调子戏”,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表演的灯彩歌舞“矮台子,唱调子”,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小戏。2012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2021深圳时代湾区多彩罗湖展时间-门票

    在今年的9月7日到21日在罗湖美术馆有时代湾区·多彩罗湖:美术家采风写生作品展,作品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艺术语言多元,富有想象力和时代特点。时代湾区·多彩罗湖:美术家采风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活动

    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活动 2006年9月21日,美术馆举办的“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展览所展出的70件中国古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 。 2008年6月3日至9月1日,“制定一个世纪——

  • 书法生填报志愿流程?

    一、类别及批次划分 1.2021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分为美术类(总分300分)、音乐类(分声乐和器乐,考生任选其一,总分200分)、播音与主持类(总分400分)、编导制作类(总分200分)、书法类(总分300

  • 齐白石的画简介

    齐白石穗腊简介: 齐白石1864年的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祖籍是安徽宿州砀山,齐白石的原名叫做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来改名为名璜,字濒生,齐白石先生有很多的别号,比如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