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艺术 > 艺术人物

树立文化自信 展现时代担当——《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编撰纪事 ... ...

时间:2022-05-27 14:57:08 浏览: 91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中国乐派声乐大师郭兰英与《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主编王黎光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是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核心项目之一,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担任主编。丛书以理论梳理、资源抢救、体系建设为总方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理论依据四个维度厘清了中国声乐艺术从民歌传唱到民族声乐,再到中国声乐的发展脉络;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与独具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完成了《中国歌剧史》《新中国声乐艺术实践纪事》《中国民歌史(1840-1949)》《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演唱研究》等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丛书15部,开创性建立了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为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填补空白。其中,《传承、创新与建构:中国声乐开拓者的教学理论与经验》(萧璇编著)、《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综录》(袁建军编著)、《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总论篇》(林林编著)、《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技巧篇》(樊凤龙编著)、《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教学篇》(程乾编著)5部著作将于2021年作为第一批项目成果正式出版。

  一部中国现代声乐发展史即是一部声乐教育史。作为体系化声乐理论建构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声乐理论建设项目之一的《传承、创新与建构:中国声乐开拓者的教学理论与经验》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最具影响力的声乐表演艺术家以及声乐教育家郭兰英、金铁霖、郭淑珍、邹文琴、石惟正、武秀之的现场教学进行长时间课堂观察和访谈后,展开的中国声乐教学研究文本。老一辈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服膺科学发声方法,在掌握西洋美声唱法的同时,努力钻研西洋发声方法与中国声音审美习惯、中国风格和中国语言的结合,成功培养出一批批歌唱家,为时代代言、被世人聆听。2017年项目启动至今,课题组成员对部分教育家和表演艺术家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展开“抢救”性的研究工作。力图通过细致的记录和整理工作,留下他们教学活动的历史瞬间,总结他们声音审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特征,展现该阶段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之路,为中国声乐理论研究者提供文献参考,为未来建设中国声乐教育家档案和中国声乐艺术理论提供文献支撑。

  《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综录》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的目录提要著作,综录内容按时代先后,包括先秦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汉代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魏晋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隋唐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宋元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明清时期声乐相关典籍提要六部分。细目门类涉及声乐学科诸多内容。综录通过对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的整理、总结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历代声乐文献家底及其基本特点,完善中国声乐学科发展体系,能够为中国声乐学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声乐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为未来的中国声乐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和全面的研究眼光。

  中国声乐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魅力、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学术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学者们从多个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站位对中国声乐展开研究。《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总论篇》从3500多篇文章中根据写作内容、学术见解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挑选,最终仅收录了50篇文章。根据写作特点和欲解决的主要问题,将50篇文章从学科反思与专业展望、传承发展与学术提高、美学追问与哲学思考、文献梳理与历史回顾四个部分的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在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了题为“学科反思与人文思考”的研究报告,聚焦在中国声乐学科定位、专业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中国声乐的发展趋势、中国声乐的演唱技术、中国声乐的受众、中国声乐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和研究。

  《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技巧篇》共收录58篇研究文献,包括发声、嗓音保护、歌唱呼吸、歌唱共鸣、字声、歌唱音色、润腔、风格韵味八个部分,中国声乐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诸多演唱技法,这八个部分仅是其中部分主要的文献梳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分析与导读,以期对中国声乐演唱技法进行体系性研究。中国声乐艺术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其演唱技法的体系性研究,有助于增强我们国人对中国声乐艺术“经典”演绎方式的主体性认同,进而有助于“中国声乐学派”的建构。

  《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教学篇》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涉及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的出版物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遴选出五十余篇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高质量学术文献,每篇文献附有简短的“导读”,以便读者更好地提纲挈领,汲取价值。全书分为求索篇、探微篇、多元篇、反思篇、他山之石、弦外之音六个单元,内容涉及当代声乐教学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设想,唱法中的古今关系、中西关系,民族性、时代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反思声乐教学得失等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声乐理论建设项目在中国声乐专业教育方面,建立了“模块+平台+基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如“郭兰英歌剧传承教学活动”“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博士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座谈会”,着力打造系统、科学,且独具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引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方向。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作为中国声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举措,首次肯定了中国声乐的艺术价值,打造了中国声乐艺术作品的精品战略,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实践的途径。该项目的建立,提升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情趣,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生活娱乐到艺术追求的升华,引领了中国声乐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声乐学派成为继意大利声乐学派、俄罗斯法国声乐学派、德国声乐学派、俄罗斯声乐学派之后的第五声乐学派。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在继承传统文化本根与兼收并蓄中推陈出新,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声乐艺术理论体系。提升“中国声乐学派”在世界各声乐学派间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为建立、健全“中国乐派”提供了支撑。该项目所孵化的各种声乐艺术传承教学活动,打造了系统、科学,且独具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人才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声乐理论与实践人才,成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辐射全国、全球,为中国声乐学派跻身于世界声乐学派之林提供了保障。

  “文运与国运相通,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与教育建设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往来如梭的国际交流中唱响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风貌,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