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对字体有严格要求吗?写繁体字,还是简化字,或者两者混用?有权威的说法吗?
之所以称为书法作品,就是写的字浑然天成、张驰有度,有统一的风格、特点、韵味。就象做菜一样,要相互搭配的相得益彰,食材配料缺一多一皆不可,做的菜既好吃,又好看,还好闻,也就是做到色香味俱佳,你就是个好厨师。书法同理,是否都用繁体,或者繁简混搭,要看写什么字?如小楷、隶书一般保持繁简统一、一致;若行、草则根据内容气势表现选择合宜的繁简体。
原则性的制度谈不上,但行业总有潜在的规则――首推繁体字,简体也凑合着算行,但绝对不能简繁并用。抱庸认为,说是潜规则,其实是霸王条款,是某些书法圈高层人物凭着个人喜好、坐在会议室里一拍大腿定下的“规矩”。
简繁混用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会影响到书法艺术的大局?书法艺术的根和本到底是啥,会与形式上的简体繁体有这么大的关联关碍?举个例子,解放后简体字才颁布实施开始普及的,当时的很多人经历了那个简繁更替的时代,简繁体混用持续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试问,这期间书法家写书法作品,是不是要时刻带着本新华字典,防止一不小出现简繁体混用的情况?为什么现在简繁体流传的作品很少,因为它们被“主流”所抛弃了,上不了台面。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或许是一些大师临帖临得习惯了,不写繁体就不会写字了,找不到感觉,好像有点味道不对了。迂腐呆板之极!书法写好就行,哪有这么多形式主义的规矩,泥古跪古之甚着实令人唏嘘。
书法艺术,最关键的还是笔墨章法,风格气势韵味,是纸上的真功夫,这才是本。要有点大行不顾细谨的魄力,瑕不掩瑜的容人之怀。年轻人学书法,日常都是使用简体字,不必强求每字必繁体,当然,能全部学会固然更好,古人写字也会有简体、异体字,又何必执着于简体繁体这个具体形式上小节呢。
简繁体不能混用的霸王条款,不理也罢,更不应该成为书法爱好者的障碍,写好字,才是关键根本,也才是大局。
-
树立文化自信 展现时代担当——《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编撰纪事 ... ...
中国乐派声乐大师郭兰英与《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主编王黎光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是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核心项目之一,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
-
舞文弄墨、刻木铸铜仍觉不过瘾,黄永玉又在京郊矗立起一件巨型艺术作品——占地六亩的“万荷堂”。这座完全采取传统建筑结构盖起的大宅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住宅或画室,而
-
六十余年投身于自然中写生,在山沟田野里探寻“光编码”绘画艺术,85岁的李玉双走出了一条与父亲李可染不同的艺术道路。在李玉双同名个展于798艺术区亚洲艺术中心展出
-
1956年11月,张君秋先生携北京市京剧三团加盟北京京剧团,京剧张派艺术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芽,开花结果。至今,京剧张派艺术在北京京剧院传承有序,发扬光大。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