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谁的名句?
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谁的名句?
明代的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二、凉风有尽秋月无边的这首诗出处何在?
凉风有兴,秋月无边,
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
可是我有我广阔的胸襟,加强健的臂腕!
凉风有兴,秋月无边,
亏我思君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虽然我不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但我有广阔的胸襟与君共历悲欢!
二、三十年代最热门的名曲《客途秋恨》,开头几句便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结,好比度日如年。”
??《客途秋恨》本是广东古本南音唱曲,后来被编剧家黄少拔改编为粤剧,黄且将男主角附会为缪莲仙,女主角为麦秋娟,其他被拉入此剧的历史人物还有钱江,陈开,两广总督徐广缙等等。
??最擅此剧的,是当时的名角白驹荣,他扮演的是小生缪莲仙。
??后来这出剧又改作粤曲,被白珊瑚唱得街巷皆知。
??白珊瑚本是石塘咀歌姬,从良后不容于夫家,被指“邪花入室”,于是被逐出后便以在歌坛卖唱为生。她最擅唱的是班本曲,尤擅模仿靓少凤、白驹荣、马师曾三位当时红极一时的粤剧大老倌的唱腔。
??电视兴起之前,粤曲歌坛本是香港社会最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一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不逊于今日的“东风破”,你一张口,人人接得下句。
??只是,缪莲仙是乾隆、道光年间人,《客途秋恨》中也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炮轰广州城事。
三、“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借我救坠。”是出自谁的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是壮志,是豪情,是对生死的凛然笑傲。“古”是对历史的长长一望,沧凉的心境油然生起,“几人回”,是对生命的慨叹,也是对生命的傲视。这种两句话堪称豪情壮语之极致,但是,放旷中依然有悲凉,旷达中深蕴对生命的喟叹。
人性都是复杂的,旷达、乐观、豪放的东坡居士,在为我们留下慷慨激昂的豪放词外,也创作了大量情意浓郁、醇香悠然的婉约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对亡妻痛彻心扉的怀想,《永遇乐·明月如霜》借古伤今,借景寄情抒怀,《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则言情却抑,抑情反纵,缠绵悱恻。本文拟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走进苏轼的内心情怀,叩问他的心思,体验他的柔情。
一、动之精灵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上片描写了一幅杨花飞坠的画面:杨花飘落,随风轻舞,片片飞旋,轻轻的、柔柔的,在宁静的天地里,与自然相谐。那是自然的灵性在张扬,在随风张扬,即使无人怜惜,又何妨!
艳于枝头,是花的生命极至,飘舞虚空,更是动之精灵,短暂却生机焕发。离开硬实的枝头,斜落路旁,亦然有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动写静,仿若娇眼,“欲开还闭”,好不让人怜。但风过,杨花再次轻舞飞扬,如寻远去之郎,与轻捷的黄莺同伴。
上片,苏轼没有静止地写枝头之杨花,没的单一地称誉杨花,也没有细摹杨花之形、色、味。苏轼仅写了风中杨花,飞舞之势之形,飘落之态,却画面素雅高洁,灵动飘逸,离情依依。
下片,苏轼的笔触伸得更远,先移景,从此地到西园,从杨花到落红,从景致到离愁,再纵情遐想,“晓来雨过,遗踪何在”。风过雨来,风飘零,雨零落,风雨之中,杨花漂泊流离,何处还可寻觅,“一池萍碎”而已,萍也碎,人亦心碎。
雨后之景,文人多用清新、淡雅,生机勃勃之词赞叹。苏轼则不然,“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唯一可能承载杨花身影的是潺潺的流水,也只有这流动的春水,可以寄放诗人那寻觅的情怀,离别的惆怅。
偶有杨花细雨里飞坠,飘落,细品味,“点点是离人泪”。
上下两片,诗人借杨花的坠落寄情,着意摹写动景,辅静景衬之,多延展时空畅想,极尽杨花坠落之态,尽叙离人不舍之情。
二、词中的主人公形象
词中有一个“寻郎去处”的人,一个哀怨的妇女形象。
在对杨花的柔情描叙里,我们仿佛眼见她的“娇眼”,“抛家傍路”“常思量”,“恨”离人,“望”流水,任由“离人泪”随流水而去。
风雨中的杨花如此,孤独寂寞的人也是如此。
苏轼是个男人,却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叩问命运。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流离之人。
出蜀道,进中原,遭贬谪,离别了母亲,离别了王弗(前妻),离别了朝庭,离别了父兄,这就是苏轼的一生,离别伤痛了他,也成就了他。
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苏轼是铮铮男儿,也是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如许感慨离别情绪,他才是一个丰韵的大文豪。
三、禅言慧语悟人生
本词开篇就有三分禅意。“似花还似非花”,是自然景观,又何尝不是眼中主观的自然景观。见山不是山是一境界,见山无山,又是一境界,见山还是山,更是一境界。于是,在苏轼眼里,杨花非花,也是花,无情有思,也“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不是不能彻悟到物我两忘,万物皆空,只是性情中人,哪能一时忘怀。禅言慧根,让他自然清悟,也更关注苍生,更加伤神“离人泪”,这才是真正地慈悲。
有春色十分之说,苏轼却用“春色三分”,让人想起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见到三分,也是对人生的透彻体悟,可是,春色里,“二分尘土”,雨后的尘世多蒙垢啊!“一分流水”,是流淌而灵巧的生命亮色,却又是如此的稀疏。
不同的眼光,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苏轼眼里飞舞的杨花,无人惜,兀自伤感。词寄寓了苏轼的情感,是苏轼不知道有人“怜惜”,在读者眼里,我们却看到了苏轼对杨花的深情关注,怜惜疼爱。佛性的体现,就是对苍生微小生命的默默关注。
佛说,人多因痴心、贪念而累。《红楼梦》里说,凡人多缘“痴”终其一生。按佛学偈语解读本词,“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意味悠长。“遗踪”是对已逝生命的追想,那么,与“萍碎”何干,是相仿么?不如解作“一痴凭谁”,即“凭谁一痴”,郁于离情,何尝不是缘于一个“痴”字啊!
-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
-
关于端午节最著名的古诗词句子 (40句) 客里几逢端午节,看成雪鬓与霜髯。又是新一年的端午节将至,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脊历闭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有哪
-
一轮明月颂家国古诗?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
-
扶桑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与连理枝有何不同? 扶桑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