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书法有没有基本界定和范本?

时间:2022-06-03 05:01:40 浏览: 154 作者:笔墨纸砚网

书法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个标准需要我们到魏晋书法里寻找。

书法从宋迷失到现在,弄得书法人越来越迷茫,大家似乎都不能明确如何写才是书法的正确方向?有的说回归魏晋,我也是这么说,有的喜欢寻出处依靠名家,有的似乎是恣肆磅礴,实际是乱涂乱画,自以为是!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书法的归宿。有人会问,你提倡碎发回归魏晋,怎么又说回归魏晋也不是书法的归宿呢?我说的回归魏晋意图是从书法的源头找回书法的真谛,只有找回书法的真谛,我们才能不依附于某一朝代,或某些前贤去写书法,书法是在一个特定的审美范围内,恣肆汪洋,随情发挥的艺术,也只有这样才是艺术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说的回归魏晋不是赵孟頫式的回归,而是,寻回根本,然后从根本上去释放全部艺术空间,从根本上不依附某一大师或宗师的书法艺术。

我是以二王为宗师,但是,我也不想以二王为永远的宗师,追寻二王是为了寻求真谛,说句不礼教的话,是跟随二王是为了摆脱二王!

我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书法的真谛!

所有能够定量的标准化的东西,都不是艺术。但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存在着一种大众化的逻辑认同。不够具体、说不清楚,但却客观存在。按照历史观与唯物论,书法艺术上不封顶,“今不如古”确实没有疑议,但这个“今与古”,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书法艺术始终是运动变化的,后人怎么评价看待古人与今人的书法?遥远的未来书法艺术将会是何种模样,谁都不清楚,今人所有的判断都只是一种猜测。另一方面,再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也无法囊括全部的书法艺术。因此,书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体系,也没有范本。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书法艺术的方向支撑,基于历史经验,基于相邻时代的审美惯性,这个惯性就是大众化了的逻辑认同。能够改变这种审美惯性的,就是开宗立派的宗师。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年来,历史经验与审美逻辑总体保持了一脉相承,王羲之的书法,唐朝人说他好,宋朝人说他好,社会历史发展至今,人们仍然说他好。比如说晋人行书,唐楷,因造诣极高被赋予了法度的精神,或被世人认为是书法的范本。实质上,这个法度也是一种经验和习惯,并非固若神明牢不可破。

王右军行书

书法艺术的标准化,实质上涉及到全面的书法观。于今意义上的书法研究,往往走入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就是指被古人书,凡是古人的都是对的,好的,不容置疑不可超越的,今天的书法研究就应该全盘学习古人,能学多少是多少。第二个极端就是割裂艺术惯性,另立山头另搞一套。比如,吼书,乱书,射书,即形形色色披着“现代书法”外衣的书法新象。显然,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书法艺术的母体仍在于传统。所有的创新都应是基于传统书法基础之上的拓展与延伸,既不能泥食于古,更不能数典忘宗,继往方能开来。

由此,书法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范本虽不存在,但历史的传统的书法艺术珍品,体现着书法家高超的书法造诣与艺术水准,是值得去重点临摹揣悟的。书法虽然没有标准化的艺术体系,但是千百年来经典流传的好作品,可以给我们提供书法艺术的风度风情风貌,也是值得去认真领略的。

张旭草书

抱庸浅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