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如何理解赵孟頫说的“笔法千古不易”?主要难在哪个阶段?

时间:2022-06-04 22:03:15 浏览: 369 作者:笔墨纸砚网

一、“如何理解赵孟頫的‘笔法千古不易’?的理解

赵孟頫原文说的是“用笔千古不易”而不是“笔法千古不易”。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理解的:

“用笔千古不易”可谓是一个经典话题,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话题,其问题的焦点就在对于“易”的解释。为此我特地查了以吕淑湘等为首席顾问、李行健为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553页对“易”的解释有四种:作为动词解释为1.更改,代替;2.变换;作为形容词解释为1.容易,不费力;2.谦逊平和。概括起来对“易”的解释历来主要的分歧是作为动词“更改”讲,还是作为形容词“容易”讲。至于到底作何种解释是对的,如果要是能够穿越时空发个微信问问赵孟頫本人就全明白了,否则作何解释都是“以己之心度赵孟頫之腹”。我并不排斥其他解释,但是我更倾向于对“易”作“容易”来解释,那么“用笔千古不易”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用笔千古以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主要是基于我从赵孟頫这句话的写作背景及纵观他的兰亭全部跋文来认识的。

赵孟頫在57岁时乘船由浙江湖州到北京的途中历时32天,在船上对《定武兰亭》反复玩味和临习陆续写下了十三段颇有心得体会的跋文。他在第六跋中感叹到:“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用笔千古不易”是出自赵孟頫《定武兰亭十三跋》的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原作图片如下:

这里讲的“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本身就是讲王羲之对前人用笔(字势)的变法。如果把“用笔千古不易”解释为“用笔千古不变”的话,这显然不符合书法发展的历史事实。有的人把“用笔千古不易”解释为“中锋用笔千古不变”,这也太牵强附会了吧,用笔不只是中锋用笔啊。

我们不妨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赵孟頫在船上的这32天可以说对定武兰亭是如痴如醉,反复临习,不断猜摸兰亭笔法,一有体会就写一段跋文,然后又临习,有了体会再写一段跋文,凡此共写了十三跋,直到北京,可能兴犹未尽!以下是赵孟頫所临兰亭的得意版本的图片,是否是在此途中所临版本没详细考证过,不敢妄言:

为什么赵孟頫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呢,一个是重要,二是要想掌握好笔法千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从练习书法的实践来看也是如此,我辈之人有的练习了几十年到头看看自己写的作品,亦或有的笔法还都未入门,不知各位练习书法的朋友是否有同感。

二、“如何理解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主要难在哪个阶段

这个问题赵孟頫在其第九跋中也有论及,他说:“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的确如此,学习了用笔之道之后能否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创作中,得鱼而忘荃,不能仅仅停留在用笔的层面上,停留在临帖的阶段,要让用笔为表达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驱使,成为我们抒情达意的工具,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来,这太难了,其中甘苦只有学书者自知。各位不知有否这样的体会,在临习法帖时,笔法还掌握的不错,一旦自己完整地书写一幅作品时,往往就不怎么能得心应手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用笔错误或用笔不到位,更别谈气韵生动了。

总之我的体会是:书法用笔千古不易得,通篇气韵生动更难求!

首先想说,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中的易字,主要是指变化的意思,不是难易的易字。例如五经之首的《易经》的易字,就主要指变易,变化。阐述面对宇宙不断运转,人应当如何适应和掌控命运的意思。

赵孟頫这句话是两句不可分割的连接在一起。原话是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他的意思是说。书法最重要的是用笔。但是结体也要用功。大致来说,结体因时代的不同而流传不同。用笔则是千古不变的。

这句话是引自赵孟頫《松雪斋书论》,紧接着他还有一段论述。后人很少提及,大致内容是王羲之在结体上改变了古法。形成了雄劲秀雅的气息。所以从古到今的人都以其为施法对象。所以古代二王的笔法法度始终是不能失去和变化。实际就是把王羲之笔法提到了一个不可更改为高度。

我们应该客观的理解赵孟頫这句话。在书法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纠正前代的弊端。比如,盛唐的书法。主要矫正唐初书法过度追求温和飘逸的推崇。而提倡张旭姿势狂放的神彩。还有颜真卿的法度严谨,敦厚大气。宋代的书法,则矫正了唐代对森严法度的过度追求。而重视造意运笔与无法之法。

宋元时期的赵孟頫。则主张回归晋韵。他将用笔提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原因还在于对宋代书法家,不重视笔法,过分追求意趣的反对。推崇王羲之笔法。所以他讲的笔法是指魏晋笔法不能变,正如我们熟悉的大清时期人们爱说的一句口头语祖宗之法不能变一个意思。

实际上对赵孟俯的看法,古人是有争议的。因为结字因时相传是有道理的。后一句用笔千古不易。则带有一定的片面。如清代包世臣《答三子问》文中所说:结字本于用笔。也就是说结字与用笔既区别,又不可能孤立截然的分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体。而且用笔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书法史上,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无不是笔法,结构,随时代的风尚而变。不光结体要变,用笔也一样有一定的变化。

比如隶书就是用笔变圆为方取代了篆书。是书法的一大革新。王羲之又增损古汉魏隶书楷体,创造了妍秀流美的新书体。王献之又用外拓笔法,改变了王羲之的内页擫笔法。青出于蓝。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哪一个不是继承王羲之笔法结构。然后都是加以融合,笔法还是有了变化,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彪炳千古?

甚至比如宋代黄庭坚,用笔夸张性的纵横恣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辐射体,同样是笔法在变化。郑板桥,以真,草,隶,篆相参而开别开生面出的六分半书。还是结体变化,笔法也变化的成功例证。这类例子在书法史还有很多,枚不胜举。正是像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易。更为确切合理。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冷僻的文学常识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 学篆刻怎么入门?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 大学学书法专业,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我想第一,应该读一些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的来历、演变,历代有哪些著名的书家,有哪些重要的流派、文字风格等等,这些都应该了解。比如刘恒著的七卷本的《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