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咨讯

魏碑十美(南碑作品梳理论文)

时间:2023-04-17 11:46:43 浏览: 260 作者:笔墨纸砚网

魏碑十美

康有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南碑和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骨肉丰美”。

若以此一概而论南碑和魏碑余实不敢苟同!到不如苏轼在《论书》中说的“书必有

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来的实在。康有为所指的是那个时代的所

有碑的审美方法,它不仅包含了苏轼的“神、气、骨、血、肉”还涉及意兴、魄力、点画和

结谈培构等。因为就每一碑来说,并非兼有“十美”,只是各有所长,有时一碑可能兼有几美。

但是凡字都应该具有“神、气、骨、血、肉”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书法!比如:《中岳嵩高

灵庙碑》、《高贞扰友碑》都属于雄强茂美的,但是《中岳嵩高灵庙碑》又兼有跌宕俊迈、古拙

奇趣的风貌;《高贞碑》兼具劲练雅健、结构端整的特点。又如:《张猛龙碑》、《大代华

岳庙碑》属于恣肆雄奇一类,但是:《张猛龙碑》又兼有挺拔劲利、严谨匀整之异;而《大

代华岳庙碑》则兼具严谨古拙之趣等等。

从用笔特点来看:南北朝碑志大多都离不开“朴”字,有很多好要加个“拙”字,若多用

藏含李唯锋笔法,则少灵秀姿媚,而多质朴浑厚;结体不取圆润,便多朴拙。以用笔来划分则有以圆

笔为主的,有以方笔为主的,也有方圆并用的。圆笔的如《郑文公碑》、《石门铭》等,方笔

的如《始平公造像》等,方圆兼有的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等。

郑文公碑的书法赏析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狞恶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可以l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郑文公碑》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出现了楷书笔法。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不可多得的珍宝。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相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哪轿雀之圣”、北派王右军。

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的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因为它属摩崖。 碑文特点

1.章法

与北魏粗犷的碑志墓铭相比,《郑文公上碑》显得雍容古厚,博大逸宕。通篇章法气象更具有恢宏斑斓、苍雄古朴、圆融烂漫之质,看似随意刻写平淡无奇,但“不求异而人自不能同之,不求工而世自不能过之”,天趣自在,随意生发,人力、天工各臻神妙。全碑的行间字距基本均整而无一处呆板,康有为形容如依山而筑的阿房宫,虽延绵数里,楼阁亭台条理起伏而一丝不乱。是为中和型章法的典范之一。

在李早全碑的空白排置上,四周与碑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自然的内L之感,与结字、笔法的外拓之势相冲和,为整碑的“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奠定了平稳的基调。依据书仪规范,第16行完成正文内容,在中上部自然形成一行长条形空白;跋文继书三行,形成与正文大块面相应的小块,在章法节奏上开始向结尾过渡;落款部分较简,呈点线状,与正文的大块面、跋文的小块面形成由实到虚的空间关系。碑上部有因碑石自身裂缝形成的不规则的钩形线。从行文内容来看,碑裂是在书碑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与后世常见的人为毁坏或时间剥损不同。而因为书刻材料的局限或书碑者并未以摩崖石泐为意,碑刻仍书刻上石,在遇泐损处则让字均行,随形以应。古人论摩崖类作品每有所谓“奇姿谲热,靡有常制”之语,指的多是这类情形。

章法的恢宏、斑斓、苍古同样也离不开书刻时的笔致之功,凿镌造成字口的破损或点画的毛糙、自然分化形成斑烂剥浊的纹理,蕴雅劲美的字形,宽博宕逸的结体造就了《郑文公上碑》雄浑开张、苍茫凄迷的章法气帆绝势。

2.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郑文公上碑》的结体宽博整饬,气魄雄伟,骨肉匀适,通篇透露着“荡荡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风范。单字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合篆势、分韵、草情于一体,集端稳、刚劲、姿媚于一身,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疏朗,稳健浑厚中蕴蓄奇肆飞扬,浑浑千余言,笔笔舒畅,字字安适,行行流动。笔画的走向在字体的形态转侧翻舞中轻柔舒展,姿态多变又顺手拈来,“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因此,包世臣称此碑有“云鹤海鸥”之态,康有为则称“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

3.碑文特色的源头和意义

《郑文公上碑》的内质外相皆臻极则,用笔的婉转洞达、精整茂密是其章法中和之致最主要的内因。碑以古朴淳厚的篆法为主,参以方笔隶意,篆隶合宗又作真带草,包世臣、刘熙载认为碑出《乙瑛》、《石鼓》,康有为认为是《西狭》之遗,李瑞清认为是《散氏盘》之嗣,都属于推本篆隶之说。通碑的笔调凝炼,笔划舒徐,形曲而神全,正如古松蟠屈,神采奕奕,又如微风拂波,川流不息。

南北朝楷书虽基本由钟繇、卫⑺骶敢幌刀矗匪萜湓词凳乔睾鹤ブ判鳎抟徊皇翘ハ⒅芮毓乓舛闪路ǎ吨N墓媳饭胖式皴睾汗欧胱约旱拇丛欤谀媳背ρ卤讨卸朗饕恢模涑晒Φ囊帐醮碜闶购笾д叻锤凑苟炼喾交褚妗 (梅鹤圃) 《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亦称《郑羲碑》。北魏体摩崖刻石,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有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下碑在山东掖县云峰山。相传是郑道昭所写,不能确证。碑字很大,气势豪迈磅礴,历来认为是圆笔的典型,清包世臣、康有为极力推崇此碑,北派书法家大多从此碑出。临写时应多注意转折和撇捺处的用笔方法,谨防流于“新魏体”一路的僵板呆木的外形。----《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郑文公上碑》字小,字多漫漶,难以辨识;《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谓《郑文公碑》一般即指《下碑》。 《郑文公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剌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刊立。郑文公,郑羲称号,故别名《郑羲碑》。碑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计一千二百四十三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遵墓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由于石质坚硬,刻工精巧,虽距今一千多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书苑奇葩。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要求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