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基础知识
篆书的基础知识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篆书的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篆书的产生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 考证,指为秦国刻石。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二、篆书的特征
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籀文多数是左右物卖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罩旅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三、篆书的笔法和结构
学习篆书,多从小篆入手,因为它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配指,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篆刻是什么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弊孙烂兴于租漏清。已有三凯乎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18:51
篆刻是什么呢?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其实或源锋,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无不叫做「篆刻」,玺印的制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就叫「摹印篆」。新莽定六书时称之'「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中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也流行于日本等国。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裂物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衫晌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1]它是书法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锋备档制作印章的艺术。就制作工艺而言,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纹样或滚逗文字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
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b(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银乱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篆刻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并流行于东亚地区。
-
一、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 凌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处辽冀蒙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二、赤峰旅游景观共有多
-
苏轼书法思想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黄门书视伯氏,不无小愧邪? 秦少游书,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 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老书,如小字莫作
-
一、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硬笔书法二级考试内容为:完成一幅 不少于 40 字作品,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试要求: 一、整篇幅的要求。 1、书写正确、端正。 2、标点符号
-
硬笔书法考级主要分为9级,前1~3级为初级,4~6级备空为中级,7~9级为高级,初级考核书法的基本临摹,中级考核硬笔书法的实用技能,高级则考核硬笔书法的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