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书法 > 书法观赏

楷书四大家是如何排座次的?

时间:2022-05-30 17:12:00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当然历史上楷书写的好的也不只是这四位,还有其他一些书法家,例如:虞世南、褚遂良、裴休、徐浩等人,只不过这四位的书法风格很有代表性,相对成就也很高。

这四大家颜真卿为何排第一呢?是因为颜真卿的影响力最大,这个影响力是综合能力来评定的,不仅仅是书法。从书法的角度说,颜真卿为古今书法一大变,在颜之前,书家的风格虽然有所不同,但不会有太大的变故,大多数都是遵循“二王”一脉的。

颜真卿一出来,立刻打破了这一规矩,他在“二王”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篆籀笔法的特色,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当中,创造了“颜体”,他的楷书世称“颜楷”。宋代大书法家、文豪苏轼对颜真卿的书法就格外推崇,颜真卿的书法也从此一跃成为龙头。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除了专业分,颜真卿的思想道德品质分数还很高,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忠义”。
这一点,欧阳修同志也作了充分说明:“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止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柳公权能排在第二位,也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比较鲜明,融合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特点,创造出了“柳骨”的风格,在书法风格的突破上,他是仅次于颜真卿的。所以,从书法创新的角度来说,柳公权排在第二也是其实力的体现。

第二点,柳公权与颜真卿的书法后世一直都号称“颜筋柳骨”,两人一直都是排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习惯问题。因此顺其自然,柳公权就排在了第二。

唐代是楷书的最高峰,论写楷书,那肯定是唐代的人,赵孟頫是元代的书家,与唐代众多楷书高手相比,人单势孤,只好屈尊末席,大家也没什么意见。

这样第一、第二、第四有了,欧阳询就正好第三了。

我看网上还有一种论述说是跟科举考试制度有关,楷书四大家的排名顺序是围绕着科举考试的目的来进行的,各种书体之间互相弥补,最终按照实用的顺序排名,排出了楷书四大家。这种论调也有它的道理,大家参考一下就好。

而关于这四位的排名顺序“颜、柳、欧、赵”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太介意这个问题,排名前后并不是说就代表了水平的高低,在他们的那个高度,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水平的高低之分。想学习书法的朋友只需按照字形的性格、喜好,选择一家跟着练就好了。

通常听到的关于楷书四大家的排序有两种。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一种是按照他们出生的年代:欧、颜、柳、赵,欧阳询属于初唐时期的书法家,颜真卿属于中唐时期,柳公权是晚唐时期的书法家,而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这个是按照出生的时期排列的,当然欧阳询现在是有大批的粉丝的,他们也更认可这种排列方式,认为欧阳询是写的最好的,理应排在第一位,实际上这是一种按照年代顺序的排列方法。

另外一种排列方法,是按照书法学习的顺序来排列的,叫:颜、柳、欧、赵,按照书法启蒙的规律,儿童练习书法一般先写颜体,颜体厚重、端正,容易练习中锋用笔,结构上也不像欧体那么险绝,用笔上也不像赵孟頫那么流畅,笔力上也不像柳公权那么瘦硬,而且字体端正、大气磅礴、正气凌然,适合儿童初学入门启蒙。

颜体入门以后因为它太肥,可以接着练习柳公权的楷书,增加一些书写的筋骨,增强一下笔力,但是颜体和柳体的结构并没有欧体好看和完美,接下来可以联系一下欧阳询,规范一下结构,长时间写欧体容易把字写板,此时可以练习赵孟頫,活泛一下用笔。

这个排序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书法学习的教程,由浅入深,有平正到险绝,有简单到复杂,不断的提高书写的的书法技能和审美水平,开阔书写着的视野,避免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不过要注意的是,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练习,楷书基本已经入门了,此时可以改变书写方向,比如可以写写魏碑、隶书、行草书、王羲之,没有必要再按照这个路子去练习了,否则容易把楷书写的太标准,形成馆阁体。

相关阅读
  • 王铎行草五言律诗轴(灯花燃旅)

    王铎行草五言律诗轴,绫本,纵262厘米、55厘米。上海朵云轩藏。 内容为五言律诗一首,诗镜苍凉沉郁,字势纵横捭阖。以其诗文、笔意推之,约为王铎四十五岁时之作,其书风已明显转

  • 清代俞樾各体书六条屏

    清代俞樾《各体书六条》屏,6条,纸本,纵142.5厘米,横38.3厘米。 此作以楷、行、隶、篆等各体书录写诗文六种,送与友人“臞客”。其楷、行二体笔墨庄静秀逸,富于文人气质。隶书

  • 赵孟頫行草书《痔疮帖》刻本

    赵孟頫致崔晋痔疮帖,来源:《渤海藏真帖》 释文:进之足下:贱体痔疮大发,欲得椿树子如此(图案)样者,望买少许,并好棕糊刷要一枚。孟頫。

  • 状元毕沅小字书法记汉石经

    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