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为何能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
《韭花帖》是五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被评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位列第五。帖中所述是一件生活中十分平常的小事,讲的是作者午觉醒来,有人赠予韭花为菜,吃起来非常可口,遂记此文以示感谢。全文朴实诚恳,生活气息满,非常的接地气,读来更觉真实、生动。
〔杨凝式《韭花帖》〕
【相关链接】天下十大行书:①王羲之《兰亭序》;②颜真卿的《祭侄文稿》;③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④王珣《伯远帖》;⑤杨凝式《韭花帖》;⑥柳公权《蒙诏贴》;⑦欧阳洵《张翰思鲈帖》;⑧米芾《蜀素帖》;⑨黄庭坚《松风阁帖》;⑩李建中《土母帖》。〔韭花帖原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
〔韭花帖局部〕杨凝式曾佯疯自晦,故得“杨疯子”雅号。杨字遒劲,洒放自在,于大朴中见典雅,在稳正中出险绝,堪一时之雄,与颜鲁公并称“颜杨”。黄山谷对杨凝式尤为推崇,曾盛赞道:“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抱庸硬笔习作〕
《韭花帖》以行楷入式,布局疏朗,超大留白,更赋予作品意境之宏阔。行笔果决率性,笔法流美,在晋人行书洒脱飘逸的基础上,更见朴拙,与二王笔趣形别意合。后世书法大家对《韭》帖给予了很高评价,黄山谷有诗赞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亦言:“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韭花帖》享誉天下第五行书,实至名归。
〔杨凝式 新步虚词 行草〕抱庸浅谈。
《韭花帖》为何称为第五行书?五代时期杨凝式尺牍,《韭花帖》,高八寸,麻纸,属于行书。书法史称其笔墨为第五行书。
一九八零年《书法》杂志第二期,壮弘《杨凝式韭花帖》介绍:真迹清末为罗振玉所藏,清朝內府所藏为摹本,曾经为有正书局等复制。因此大家看到的是摹本。其摹字似乎造痕而有失原来书韵。
其书特点,淳古而淡雅。风度凝远可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神理。
宋代苏轼曾经说,自从唐颜柳以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书法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有杨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味。因此杨凝式成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在这种背景下,杨凝式书写了著名的《题华严院》与《韭花帖》,其前篇用笔风格谓奔放奇逸,而《韭花帖》则有略带行书体,萧散有致。比较其它书欹侧取态者有不同。董其昌曾经评价《韭花帖》少了欹侧取态,然欹侧是杨凝式佳妙之处。
杨凝式以分作草字,气宕放纵。因此其第五行书的《韭花帖》,依然不如杨凝式的《题华严院》尺牍之颠草。
-
匿名2023-09-03 14:45:00没有废话。
-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毕虚枝、收藏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
-
一、王羲之的简历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乱稿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
一、杨凝式是哪个朝代的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
-
最早统一汉字的书法家是谁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汉字甲骨文.汉字的类型有小篆,隶书,楷书. 我国古代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 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