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笔墨纸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国学 > 书法常识

“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有哪些

时间:2022-06-23 15:13:44 浏览: 92 作者:笔墨纸砚网


传世书法十大名帖有很多版本了,但选择欠精,混杂不可靠的作品。今精选十大名帖,供识者欣赏参考:

1、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摹本),书圣行书代表作,书法史上最重要的笔法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中侧锋的笔法和内擫外拓的笔势,以及提按自如入木三分的优雅笔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法之法典。

2、唐颜真卿《祭侄稿》行书真迹,变法出新意、无意出真情的书法旷世杰作,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3、唐孙过庭《书谱》草书真迹,唐代学二王草书最精采的论书巨著。

4、唐张旭《断碑千字文》大草刻帖,唐代狂草杰作,书法史上的天人相合、字笔相融、形意相发的绝世狂草和书法巅峰。

5、唐怀素《小草千字文》草书真迹,人书俱老、意态古拙的小草极品。

6、五代杨凝式《韭花帖》行书真迹,神传《兰亭序》笔法,下笔便到“乌丝栏”,继承书法秘诀,题壁传授书法,遥度明代董其昌禅书的乱世大书法家。

7、北宋李建中《土母帖》行书真迹,书法古拙多于巧形,书意浓于字样,开宋代意趣书法先河的宋初著名书法家。

8、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行书真迹,天下第三行书。诗化书法代表作,出新意于二王之中,寄诗情于豪放之外,位居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

9、北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大草真迹,合拙意、禅意于书意,悟笔法、诗法于草法,宋代惟一的能写狂草的书法家,在张旭线形笔势狂草高峰之下,尚能以点入草,虽气势不足,亦有意趣。

10、南宋陆游《自书诗》行书真迹,楷书、行书、草书三体合一的诗性书法。晚年杰作,纯任自然,极尽笔性,书意豪情,天真烂漫,书法逸体难以为继。

原创之作,浅见之文(第一帖《兰亭序》未配图)

历来公认的有三大行书,它们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帖》;这些大多数人是耳熟能详,不用赘述,而在前三甲之外,也还有再排的,只是没有为广大书法者孰知。

再一个,要论名帖,首先必须是真迹,而恰恰《兰亭序》是双钩摹写,没办法,因为王羲之和兰亭序太伟大了,老祖宗说下真迹一等,也就是说王羲之摹写帖,竟然没有任何书法家和他比肩。这是一句题外话。下面继续列举名帖——

第四大行书《伯远帖》伯远帖墨迹本。晋王珣书。此帖笔法遒逸,古厚拙重。董其昌云:“珣书潇洒古淡。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钤有“乾隆御览之印,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

第五大行书《韭花帖》,萧散有致。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姿度风流,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

第六大法帖《平复帖》,笔法简洁,凝练,苍茫中透出率真质朴 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法帖《平复帖》

七 米芾《蜀素帖》

八 柳公权《蒙诏帖》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

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一气贯注。

九 欧阳询行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十 李建中书《土母帖》笔法得欧阳询法韵致,遒劲淳厚。行笔又融入颜真卿及魏晋书风。

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 出生于辽宁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其中有你喜欢的吗?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很多知名的人,明星、名人、主持人等等,下面来看看辽宁这个地方出现了哪些知郑纳名人士? 郑爽 郑爽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当年凭借着《一起来

  • 云岑是谁(相林 书法家)

    云岑是谁如下: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山。晋虚灶陶潜《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唐杜甫《过津口》诗:“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元张雨《八声甘州·舟

  • 裴之为什么要杀林朝夕

    一、裴之为什么要杀林朝夕 林朝夕知道宏团了裴之的秘密。 《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发现了最近裴之有点不正常,并且怀疑他来自芝士世界,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裴之有砸墙的举动,而墙内

  • 遂宁最出名的诗人?

    从唐代至清代,遂宁诗人辈出,他们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陈子昂,开盛唐一代诗风;宋代王灼,其《碧鸡漫志》在宋代词话中最具学术价值,收入了《四库全书》;元代